長陶城是南駭國一個北邊城市,民風彪悍,有好酒,有烈馬,也有許多英雌豪傑。
徐老頭是從南邊過來的。
徐老頭本名徐茂勝,以前家裡有錢的時候,他也曾讀過不少書。後來家裡破産,徐茂勝就中斷了學業,不過他想得開,索性就跑來北方做生意了。
當時他的妻子是跟他一起來的,但他妻子體弱,生下兒子徐汪海之後,沒幾年就過世了。
可以說,兒子徐汪海是徐老頭一把拉扯大的。
但這孩子内向,成天悶不吭聲的,學習沒天分,做生意太老實,徐老頭隻要一想到這個,他就忍不住歎氣。
還好這孩子長得像他娘,秀氣,招姑娘喜歡。徐老頭就琢磨着給他找個厲害點的媳婦,這樣以後他才不會被别人哄騙,去幹什麼壞事。
徐群就是徐老頭後來的兒媳婦。
徐群是個北方人,大高個兒,目光炯炯。她跟徐家一個姓,倒也省了不少麻煩。
徐群很有做生意的頭腦,她跟徐汪海結婚之後,就專心跟着徐老頭做買賣,以後準備繼承徐家的家業。
至于徐汪海,他雖然内向,但他還是很聽徐群的指揮,一個人把家裡收拾得井井有條,也算是個賢内助。
過了兩年,她們的女兒出生了。
這個女孩被起名為徐恩善,她打出生就長得特别結實。
徐老頭看了很欣慰,他一直遺憾妻子早早離世,瞧這孩子長的這個結實樣兒,就知道她是個長命的。
徐恩善就這樣健康平安地長大了。
徐恩善從小就是個胖墩,她胃口好,整天就琢磨着吃食。
她爹為此還特地去學了廚藝,學成之後便回來想着法子給女兒做各種好吃的。
在别人眼裡,徐恩善可以被歸類為“好吃懶做”的那類孩子。但在徐家人眼裡,她們恩善就是個福氣娃娃,她就該享一輩子的福。
徐恩善除了愛吃之外,她還有一個堅持很久的愛好,那就是練字。
徐老頭把一手好字傳給了他的大孫女,以前孫女練字還需要他督促,後來她漸漸養成習慣了,就不用他再啰嗦了。
徐恩善每天都會練一到兩小時的字,雷打不動。至于其他時間,她就吃吃喝喝睡睡,日子過得美滋滋。
但是好景不長,徐恩善十三歲的時候,她的娘爹外出遭遇了事故,二人雙雙死亡。
徐老頭為此大受打擊,自此一病不起。
徐恩善也在這段日子迅速消瘦了下去,1米65的個兒,就隻剩一百三十來斤。
徐恩善的骨架偏小,所以雖然她看起來仍是有點肉肉的,但其實她已經瘦很多了。
徐老頭看到心更痛了。
徐老頭臨死之前,他把愛孫叫了過來,跟她說:“恩善呐,你一個人實在活不下去的話,就去山上做姑子吧,好歹清淨,不用伺候人。”
雖然他給愛孫留了一大筆錢,但這個年頭,有錢不一定守得住,萬一愛孫碰到什麼壞人,被人騙光錢财那可怎麼辦?
女子多艱,他如何舍得愛孫受苦?
還不如帶着錢去做個自在逍遙的尼姑,也不用受世人冷眼。
徐恩善聽進去了。
于是等徐老頭一死,徐恩善就變賣了房産,帶着一大筆錢去了山上的尼姑庵。
這個尼姑庵在隆安縣,這裡山高水險,尤其是上邊的山頭,那可是易守難攻的好地方。
一座小小的尼姑庵就伫立在這個山頭。
它還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榴花庵。
榴花庵裡一共三個尼姑,庵主王靜君,法号靜一,尼姑石霆,法号慧力,尼姑徐恩善,法号慧文。
王靜君是南方人,還是個有錢人,今年三十四歲。王靜君從小癡迷佛學,一直學習研究佛法,在她二十四歲即将結婚前夕,她突然有所頓悟,之後她便毅然決然退婚,一個人帶着錢跑來了北方。
王靜君花大錢修繕了山上這座尼姑庵,并重新把它命名為“榴花庵”,自稱“榴花庵主”。
王靜君就這樣開啟了獨居生涯。
直到三年前,十五歲的石霆為躲避追殺逃到了山上,發現了這座尼姑庵。于是石霆就留了下來,成為了“慧力”法師。
石霆的娘是石家刀法的傳人,她爹則是個普通的廚師。石霆來了尼姑庵之後,就主動承擔了雜活,還有做飯也一并包了。
本來王靜君這些年清減了不少,倒不是她減肥,而是她自己做飯太難吃了,硬生生給餓的。自從石霆來了之後,王靜君又恢複了從前的胃口,吃啥啥都香。
而且雜活有人包,王靜君就更能靜心于佛學,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而石霆在榴花庵過得也挺自在的,王靜君不管事,沒有一點規矩,石霆想幹啥就幹啥,無聊了還能去山裡探險,找找野味。
對了,她們不隻是吃素,葷腥也是沾的。因為王靜君認為,自在随心,心誠則靈,動物有生命,植物也有生命,生命是平等的,不是說植物天生就低于動物,這是不對的。
而人體的營養需求就是得葷素搭配,隻吃素,不吃葷,這也違背了人的天性,是對自己身體的虐待,是不道德的。
愛衆生也得先愛己,連自己都不愛的人,他能懂什麼是愛?
不過年紀上來了,王靜君也确實愛吃素了,想她年輕的時候,那是頓頓離不開肉,而要不是有年輕時候養出來的身子骨,她哪裡能一個人在山上撐這麼多年?
上山那會她是真不知道自己做飯那麼難吃。
所以她隻能少做,免得浪費食物。
石霆上山的第四年,榴花庵又迎來了一個尼姑。
她的名字叫徐恩善,這一年正好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