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告别太皇太後和皇太後,皇帝啟程東巡。
此次東巡隻有一個目的,祭祖告訴祖宗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終于平定了。
浩浩蕩蕩的隊伍,二月十五從京城出發,一路緊趕慢趕,三月三日抵達盛京。
盛京将軍安珠戶一大早便等候在永安橋西側。
跟在安珠戶身後的還有留在盛京的宗親官員們。
一路奔波勞累,在盛京皇城休息一晚,隔日皇帝便帶着太子前去盛京城外的福陵昭陵祭拜。
如此忙碌到三月六日,皇帝才閑下來,抽時間将盛京将軍安珠戶叫來問話。
盛京将軍是文職,總管盛京一切事務,俗稱“一把手”。
安珠戶任職盛京将軍一職還沒幾年,皇帝其實并不滿意安珠戶這個人選,安珠戶太平庸,唯一長處就是還算忠心。
之前大清被拖入三藩之亂泥沼中,遼東這邊一切以穩為重,皇帝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眼下皇帝有将安珠戶換掉的想法,隻是還未找到合适人選。
詢問了蒙古部族和羅刹國的交界處巡邏安排後,皇帝揮揮手讓安珠戶退下。
下午在文溯閣宴請趕來的蒙古各部親王郡王,還在戲台看了幾場戲。
隔天一早又召見了留守盛京的臣子。
忙到快中午,皇帝終于閑了下來。
梁九功在為皇帝布菜。
見桌上有清脆的青菜,皇帝很意外。
“這菜哪來的?”
現在是三月,外面雪還未化,上哪裡弄來這水靈靈的青菜?
皇帝出行攜帶人數有七萬多,七萬人的吃喝無論哪個地方都負擔不起,隻能從京城驅趕牛羊豬,去歲秋日曬的菜幹是有,不容易儲藏的青菜就甭想了。
早前帶的菜也隻供了幾日。
“盛京的内務府孝敬的,說是從城外采購。”
皇帝點點頭,又問:“太子那備了嗎?”
梁九功連忙道:“已經備上了,太子殿下上午用了一大碗青菜牛肉湯面。”
皇帝擦了手,拿起筷子徑自去夾盤中青菜。
這一頓飯他用得香。
用了飯,梁九功接過宮女手中的茶盞轉遞給皇帝。
皇帝漱嘴後詢問,“這盛京可有什麼新鮮事?”
梁九功彎腰說了打聽到的事,隻一句帶過宜妃阿瑪三官保家擴充府邸一事,沒具體說三官保此舉惹得周邊鄰居罵聲一片。
宜妃是當前後宮最受寵的娘娘,梁九功自然樂意賣對方一個好。
皇帝這才想起來在宮裡時拗不過宜妃的磨纏,答應給她娘家一個臉面,這次來盛京會在三官保府上歇一晚。
倒也不怪他想不起來,他前去祭祖自然要從盛京皇宮起程。
至于答應宜妃的事,皇帝想了想,回程再去三官保家住上一晚,算是全了愛妃臉面。
“新鮮事也不是沒有,據說有人在南門外開了田,還種了水稻。”
這對于皇帝來說确實是新鮮事,盛京的大老爺們還維持着滿人習俗,圈了地也隻是養牛羊,種地那是極少見,也隻有在京城才會出現。
“種水稻?”
皇帝突然反應過來,“有人在盛京這邊種水稻?”
他表情極為驚訝。
水稻一般隻在南方種植,皇帝關注耕種,在宮裡種了一畝,不過北方還是以種小麥為主。
乍一聽有人在盛京這塊地方種水稻,就好像冬日裡看見了一抹春意。
“走,去看看。”皇帝顯然來了興趣。
他更想知道這水稻能不能适應北方氣候,若是可以說不定還能在北方推廣開。
這關系到民生福祉,皇帝自然是想要去親眼看一看。
皇帝出行身邊伺候的人不能少,但此次是微服私訪,身邊的人員便縮減了又縮減,盡管這樣依然還有三十多号人。
其他已經換上普通衣服先一步排查危險。
皇帝是騎着馬出城,昭陵和福陵一個在北邊一個在東邊,聖駕又是從西門進,可以說盛京城門隻有南邊沒有走。
這次恰好就達成了這個成就。
盛京往南隻一條官道,這是通往渾河的官道,每年夏秋便有大量商船在岸邊停靠。
馬哒哒奔跑在官道上,冷風如刀一般割人臉,身上僅有的一點熱氣也被吹走。
路兩邊都是枯黃的荒地,大概行了十幾裡終于看到遠處官道兩旁的人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