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海的爹娘叫張富喜和劉春妮,八代貧農,窮得光榮。兩口子一共生了六個孩子,一女五男。
家裡太窮,大女兒早早辍學,幫爹娘一起養弟弟,弟弟們的出路隻有讀書,為了出人頭地,簡直是拼命學習。
張家早先出了名的窮,被人笑話心氣高、想的美,後來五個兒子一個一個考上大學,考的一個比一個強,全吃商品糧,這家終于揚眉吐氣。
聽起來風光無限,在那個年代,用腳指頭都能想象到,他們過的有多窮!
張富喜和劉春妮窮到什麼份上?
恨不得把血肉掏出來,把自己累死,才能一口氣供出五個兒子。
兄弟五個長的都不是很高,家裡經常連續幾年吃不到肉,就連過年的時候也沒有,别人家有葷腥,他們家沒有。
吃都吃不飽!哪裡還有肉?
餓的時候就喝水,然後拼命的書做題,看到睜不開眼睛才睡覺,等睡着就不餓了。
小學在村裡上學,初中走讀,高中在縣裡,隻能上寄宿學校,在學校吃的最多的就是開水泡馍,還有馍蘸鹹菜,家裡自己腌的鹹菜,鹹的齁人那種,吃一口能就半個馍,渴的一口氣喝一碗水,混個水飽糊弄肚子。
至于生活費,想都不要想,能給他們湊齊學費,他們就感激不盡了。
兄弟們輪着來,每星期有一個人回家,剩下的在學校争分奪秒學習,回家的那個人走着回家走着回學校,背一袋雜面馍或者雜面窩窩頭,給大家當下個星期的夥食。
如果他們學業緊張,該回去沒回去,張富喜就走二十多裡路,給他們背到學校。
兄弟們從沒為吃的鬧過矛盾,哪怕不夠吃也不耍小心思,大的讓小的,小的讓大的,齊心協力拼未來,等熬出頭就好了。
在這種情況下,兄弟五個越窮越不認命,拼了命的學,陸續考上大學,靠讀書改變了命運!
爹娘吃的苦,兄弟幾個牢牢記在心裡,一個比一個孝順,甚至是愚孝,有時候明知道爹娘不對,也不去反駁一句,縱的爹娘兩人越來越不講道理,哪怕後來老三老四的家庭被鬧散,也從未怪過爹娘一句。
張文海和孟麗的家庭也差點散了。
張文海是老幺,也是學習最好的一個。
可惜他運氣不好,前頭幾個哥哥免費上大學,畢業了給分配工作,輪到張文海的時候,大學上到一半,出新政策,大學不免費了。
四個哥哥隻要兼職掙生活費,張文海不行,他還得掙學費,于是學習之餘還要瘋狂做兼職,因此認識同樣做兼職的孟麗。
孟麗作為九零年代的名牌大學生,如果不是那時候先報志願後公布分數,她市狀元的成績能上國内最好的大學,不過她跟張文海上的大學也很好,省内最好的學習,全國排名很靠前。
張文海學的計算機,孟麗學的英語,二外學的法語,兩人都以專業第一的成績畢業。
九零年代思想比較保守,學生們的感情純粹,完全沒有被物質化,大多數的情侶要麼畢業因距離分手,要麼畢業直接結婚。
孟麗和張文海選擇了後者。
他倆确實運氣不好,上大學的時候突然不免費,好不容易畢業該工作,又突然不包分配!
不能直接捧鐵飯碗,吃不上商品糧,要靠自己找工作。
去哪合适?
他們在南市上大學,南市是省會城市,機會多,離張文海的家也近。張文海的家在張村,位于南市下頭一個縣裡,離南市不是很遠。
張富喜和劉春泥大字不識幾個,弄不懂學習和工作上的事。幾個孩子願意上他們就願意供,至于複不複讀,上什麼大學,讀什麼專業,這些年都是幾個孩子自己拿主意,所以留在南市工作,也是張文海自己說了算。
兩個人簡曆實在優秀,很快找到工作,張文海在一家網絡科技公司做技術,孟麗在一家出版社當翻譯。
工作定下來之後,結婚就順理成章的提上了日程。
結婚意味着花錢,他倆自己養自己已經很不容易,沒攢多少錢,孟麗等于沒父母沒嫁妝,張文海父母呢?倆字,沒錢!
拉扯大五個兒子,個個都培養成才,如果再要錢結婚,那是要他們的命!
張富喜和劉春妮一碗水端平,兒子結婚一個也沒給錢,有本事就自己找老婆,沒本事就打光棍,反正爹娘窮,爹娘沒本事,爹娘靠不住。
好在兄弟幾個長的都可以,學曆工作樣樣拿得出手,行情非常可以,特别招媒人待見,畢業一個結婚一個,幾個兒媳婦也吃商品糧,不介意家裡窮。
孟麗也不介意,自己窮還能嫌棄别人不富裕?
她不怕沒錢,她怕一個人。
這些年脫離了吃人不吐骨頭的原生家庭,她無牽無挂也無人挂念,太孤單了。
她渴望家庭,願意早點成家立業,不圖錢,就圖張文海人好,圖張文海對她好。
于是,就這麼一窮二白的嫁了。
沒婚禮,沒擺酒,直接花九塊錢領結婚證,甚至連飯都沒有跟婆家人吃,就這麼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