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立軒上面還有一個哥哥,比他大五歲,在方方面面都很優秀,年紀輕輕就進了系統,在對外貿易部工作。
這次家裡來信中告訴他,哥哥那邊遇到了一些事情,家裡現在可能顧及不到他這裡,讓他自己做事小心的。
再具體的情況,信裡沒說,也不方便說,蕭立軒收到信後,想讓同伴給他出出主意,他想幫家裡,可話到了嘴邊,他就放棄了和兩人說的意圖,說了又有什麼用,他們甚至沒辦法離開同安鎮。
征兵的消息讓一籌莫展的他有了一絲希望,他不能再待在農場了,他需要找機會回去。
可原本十拿九穩的事情,卻出了意外,蕭立軒怎麼也想不通。
“叩叩”
敲門聲打斷了蕭立軒的思緒,誰會過來?
蕭立軒打開門後,有些驚訝:“楊知青,你有什麼事麼?”
楊彩珠再次看了一下周圍,确定沒人,然後低聲說:“看在之前合作愉快的份上,提醒你一下,有人看到司慶生在報名截止後去了征兵辦公室。”
說完,楊彩珠也不看蕭立軒驚訝的表情,匆匆離開了。
楊彩珠一直都看得很清楚,她現在給蕭立軒三個人做飯,說起來菜錢三人平攤,實際上都是蕭立軒一個人出的,平時也就蕭立軒是平等看待她的。
呂芷是把她當家裡的傭人了,而司慶生直接就當她不存在,平時的洗菜、挑水,那都是蕭立軒要求,他們兩個才做的。
拿到南方玉佩的事情,楊彩珠已經不做夢了,她現在就想搭上大腿,可按着大半年的情況來看,大腿也不是那麼好攀的,既然這樣,還不如在改革開放前,好好攢一些本錢,她就不信了,憑她未來的記憶,就不能過上比前世更好的生活。
考大學什麼的,楊彩珠根本不抱期望,農場這邊每天的學習,她也在學,可她真的不是這塊料,前世就是個學渣,到了今生,依舊無法集中學習。
每次考試,她都是倒數,現在還在學,也就是憋着口氣而已。
前段時間與陳偉奇碰頭的時候,聽陳偉奇提了一嘴,說看到他們農場那個平時很嚣張的新知青在報名截止後去了征兵辦公室,問她是不是知道什麼内情。
楊彩珠哪裡知道什麼,但這事她卻是記下了。
今天在得知蕭立軒沒在參軍名單上時,楊彩珠一下就想到了這件事,思來想去,她還是過來了。
好歹是她選定的優質金大腿,就算抱不上,也不應該太消沉。
……
十二月中旬,紅星農場送别了三位知青。
這一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再見,知青們組織了一場歡送會:歌曲、詩朗誦、相聲……在這段時間内,能做到的節目,知青們都表演了。
演出質量很一般,不停地有人失誤,笑料百出,但沒有人在乎。
存着不舍得吃的雞蛋、臘肉,全都被拿了出來,不僅做了豐盛的一頓,更是做成了茶葉蛋、臘肉醬,給三位知青路上帶着。
歡送會當晚,南方還沒什麼實感。
到了第二天早上,胸前戴着大紅花的三個知青,在敲鑼打鼓的聲音中,一步一步地走出紅星農場時,南方突然就看不下去,也跟不下去了。
眼睛酸酸的,裡面好像有什麼東西要不受控制地跑出來。
她停在了送别的半路,看着其他知青繼續相送。
許久,等其他知青們回來了,才一起回農場。
少了三個人,加上插隊的以及記者,農場依舊有三十三個人,可是,農場好像一下就安靜了,明明以前隻有三十個人的時候,都那麼熱鬧的。
明明,這三個知青,平時也不是多麼活躍。
南方隻能更加認真地看書,做習題,以及修煉。
如果77年真的能恢複高考。
她不想,不想成為那個被留下的人,守着沒什麼人的農場。
飯搭子中的另外三人,也被南方的這股勁影響到,在每天晚上的學習時間,更加用功了,這股風潮,慢慢地影響了整個農場,大家都開始專心于書本。
南方在用的《數理化自學叢書》也被不少知青們借過去抄。
回不了城的話,那就好好學習吧,知識是不會辜負自己的,隻要腦子裡裝滿了知識,就不會有閑工夫想一些有的沒的。
在這樣的氛圍中,距離農曆年還有半個月的時候,紅星農場再次送别了插隊的兩位知青和報社的記者。
原本就知道很快就會走的人,知青們雖然有些不舍,但情緒沒有上一次那麼激烈了。
1976年1月28日,除夕的前兩天。
一篇名為《紅星照耀中國,希望撒遍大地》的文章,在《人民日報》上發表。
文章中,詳細闡述了作者在知青農場的見聞,樸實的文字展現了知青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挑燈夜讀的學習時光、敢于創新的革命精神、相互相惜的情誼……這是一群充滿理想主義的年輕人,更是一群平凡而又不甘于平凡的年輕人。
作者從一開始的質疑,到後來的将信将疑、佩服,再到融入、不舍,讓看文章的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知青們堅毅、奮發、奉獻、勇敢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