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秋老霜葉城
霜葉城,号稱邊境第一城。這座城池的北門外就是廣袤無垠朔方原,枯草橫生,滿目蕭瑟。以此城為界,霜葉城以北即為蠻族領土,國朝與蠻族兩百年前曾于霜葉城下訂立兩地盟約,城中定期互市,如此兩地相安至今,已久久不聞戰事。
葉缙雲是長臨葉氏這一代的嫡子,他比任何人都明白葉氏傳到他這一代已盡是氣運衰頹之象,祖母總是不信,認定家族還有再起之機,迫他苦修孔孟經書。他聽了沒法,幹脆離家出走去江湖中作那遊俠,機緣巧合下竟也闖出些名聲,因喜好着一身黑,人送诨号“寒衣客”,使一把沉銀軟劍,身手算是不俗。
他在城中居留已有大半年光景,見識過朔方原上四季流轉,本該就此離去,今日城中陣仗卻極不同于往日,思忖多時,感覺怎麼都不該離開,一定要留下來看看熱鬧。
今日的霜葉城,格外蕭瑟。
城外萬裡枯野,城中秋風卷地,黃沙迷眼,不似好去處。
偌大城池,一片阒寂。唯風聲獵獵,吹進城中每一個人的耳畔心頭。
北地黃沙浸染,時人衣着常以黑灰為主,亮色顯眼,亦不易潔。城北澶定門上,卻有一中年模樣的白衣文士坐鎮門樓,手無寸鐵,隻執一卷經書,慢慢地讀。大約是對經文釋義有些不解,白衣文士偶發些疑惑問語,或是念誦出聲,慢慢悠悠,任書頁被漫天風沙吹得簌簌作響,染上一點暗黃。
滿城上下隻他一人發些言語聲響,除他之外,再無餘音。
因為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名字,業已在早些時候見過了他的本事。
“白衣探花”周微言,境界不明,來自……皇宮大内。
有他坐鎮澶定門,自他來時,别說一人一馬,便是牛羊豬狗、走雞跑兔,哪怕一隻蝼蟻,無物可出城。
擅出城門者,殺!
葉缙雲收回視線,放輕了動作從面前的破敗木桌上為自己斟一杯大葉茶,一陣馬蹄嘚嘚,驟然在他耳畔驚起。
霜葉城有很多路,卻隻有一條大路,聯結城南會淵門與城北澶定門。此時此刻,大路揚塵,蹄聲不止帶起滿地浮灰,更狠狠敲在城中每個人心上,像某種決戰前的宣告,意味血腥。
馬上有人。兩個人。一個是位俊秀青年,腦後綁了個彩繪傩神面具,歪斜頂着并沒有戴,許是自知已無遮掩必要;一個是位極年輕的少年郎,靠在青年懷裡昏沉睡着,一身青衣污漬斑斑,瞧着像是枯涸血痕,也不知先前沾過多少争鬥,抑或早已病重不堪,俱是自身嘔出的鮮血,又在長途奔行中幹涸結痂。
葉缙雲深吸一口氣,僅一個照面,已猜到了那馬上兩人是誰。
昔日九嶽山上的川海劍主,澧南青蓮谷中的秘術師。
葉缙雲不知他二人身手幾何,他隻知道,周微言這等大内高手離開深宮不遠千裡來此邊陲小城,隻為殺一人。
一人守門,兩人闖城。今日的霜葉城,必是一場死鬥……!
——馬蹄聲住。
成君拽着缰繩引馬兒轉了半個圈,大路盡頭,澶定門無聲洞開,城外即是無垠朔方原,萬裡枯野豺豸橫行,四境之下者擅入等若自戕。可對他與夏舒而言這将是他們逃離追堵的最後機會,入朔方原尚有一線生機,不入當立死無疑。
他仰起頭,城門上,一位中年的白衣文士正靜靜望着他們,手中經書悠悠翻過一頁。
“敢問上面的可是周前輩麼?”
白衣文士并不答話,手中經書再翻一頁。
“前輩既來,當知我與夏舒是誰。又或者說,前輩隻為我而來。”
白衣文士終于放下經書,漫漫撂下一句:“過城門者,死。”
“我若是不過城門,又能有哪裡好去?”成君不躲不閃,沉聲應道。“前輩是要殺我,還是帶我走?”
“你可以跟我走,也可以過城門。”
“前者生,後者死?”
“不一定生。”白衣文士搖搖頭,“但一定死。”
成君一頓,“那我知道了。”
說着抱了夏舒翻身下馬,打眼一瞧,不遠處一間破敗酒肆裡,有一黑衣人正舉杯慢飲。他掀簾進入酒肆,沒有夥計,隻這一個酒客,卻未飲酒,隻斟茶。
“請教兄台大名。”他道。
黑衣人放下茶盞拱一拱手:“沒什麼名号,在下姓葉,葉缙雲。”
“原是葉兄。”他笑道,俯身将夏舒很妥帖地抱去酒肆櫃台前坐好,手腳擺弄一番,令其倚靠着矮櫃不至于歪斜偏倒。“葉兄,這是對我十分重要之人,我且出去與外面那位前輩聊一聊,還煩請葉兄照顧一下,他總是不醒,我怕他出事。”
葉缙雲聽了心底一驚,背後瞬間滿是冷汗,面上不顯,隻點一點頭,道:“好說。”
“多謝。”
成君邊走邊從劍鞘中拔劍,那劍長了副周正模樣,劍緣銳利卻斂盡鋒芒,被他反手倒拎着,在空中轉出很漂亮的半個劍花。
城門之下,有人執劍;城門之上,有人看書。
“百萬愁鱗壓暮雲,一色連天江月平。蕭瑟悲風吹不盡,秋老霜葉無限情。”
周微言自言自語般念完這四句詩,低頭看成君,問他:“你說這詩怎麼樣?”
“我不懂詩,周前輩。”成君道,“這是前輩的詩麼?”
“不錯,是我寫的。”周微言一聲輕歎,“我隻是個傷心人罷了。讀過幾本書,識得幾個字,竟至于此。我也不明白自己為何會在此處——我醒來時,已在此處。你知道這是什麼緣故嗎?”
“我不知。”
“因為你啊。”周微言手中經書啪地墜地。“因為你……”
一種極森冷且磅礴的殺意自澶定門上無聲爆發!
成君劍抵身前被這浩然殺意瞬間逼退數十步,面上露出一絲動搖。
這位白衣探花,究竟是——?
“江湖裡人人都猜皇宮大内另有高手,具體多厲害,沒人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