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臣一臉驚奇的看着這個年輕的女子,之前他隻是在初次見面的時候見過如意,當時如意在保護李治的安全,縣臣一直以為如意或許是李治的侍女,并且如意平時因為自己的身份也很少說話,現在突然的說出自己的意見,所以震驚到了縣臣,但不可否認,如意這樣的安排還是很合理的,特别是剛剛自己還有晉王都被災情沖擊的失了心神,這個姑娘還能條理的思考問題,是有點厲害啊,這時李治也是摸着自己的後腦,他也覺得如意安排的很好。
看似合理的辦法卻沒有收到預想中的結果,因為此時李治和如意并不知道他們的對手到底是誰,也不知道對手為他們準備了什麼樣的陰謀,負責狩獵的隊伍因為人數的增加,每天不得不走出更遠的距離,但狩獵的成果卻是恰恰相反,因為吃不到東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走進大山裡,獵物也随之減少。
李治送到太子手裡的書信還是照常再被傳遞到皇帝手中,送過來的糧食卻沒有之前那麼多,因為李治再而三的要糧食,并州的存糧也開始不再充足,并且還需要兼顧其他地方的支援,所以這也會成為李治的煩惱。
最嚴重的問題其實是李治安排到周圍各地求援的糧食,雖然李治是以太子的身份寫的求糧書信,但是這裡不是皇城,一些地方官多多少少都會受到世家勢力的影響,這就是世家之前的準備,世家早就預料到太子可能會向周圍求糧,所以提早就給各個地方官隐晦的告知,這樣一來,地方官員左右為難,對上是太子的命令,對下是世家的警告,他們不敢違逆太子,但同樣不敢得罪世家,所以隻能做一些合理的自我保護,要不借口籌措糧食需要時間,要不隻是給太子不多的糧食借口自己也缺糧,這才是最大的問題,相當于太子,當然現在可以說是處于太子位置的李治被孤立了,讓李治的糧食不夠吃,引發民變,這是世家的第二步謀劃。第一步就是用謠言聚集災民。
還好信息跑的比糧食快,在李治還沒有等到糧食的時候,負責為這件事傳信的侍衛就已經把這些消息帶回到李治這裡,所以李治能夠得到的結論就是開源節流的開源恐怕不會有自己想象的那麼大作用了,自己能夠得到的糧食恐怕沒有想象中的多了,同時知道這件事的還有縣臣和如意,這就是衆人意料之外的變故,也就決定了衆人不得不想其他的辦法來彌補糧食的缺口了。
幾人思來想去,還是縣臣想到了一個方向,距離這裡不遠的地方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要不自己等人去那裡借糧?并州王氏作為一個大世家,應該會有一些存糧的,應該可以借到。(太原王氏,禁婚家七姓十家之一,唐朝頂級世家之一)
李治和如意因為初來乍到,并不太了解這裡的情況,現在聽說距離這裡不遠就是并州王氏的族地,李治和如意因為在太子崇文館學習,也知道并州王氏,因為對于世家有一定的了解也是崇文館的課學,現在知道了這件事,也決定這件事可以這麼做,于是當下就修書一封送往王氏,當然還是以太子的名義,并且縣臣認為自己作為地方官,理當親自上門向王氏求糧,李治也是應允,于是縣臣帶着李治的“太子書信”奔向王氏,為了以示對于王氏家族的尊重,以及給災民提振士氣,縣臣還特别邀請了災民幾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共同前往王氏,卻不知道王氏早就給他們準備好了一出好戲,就等他們上門開演。
縣臣一路風塵的到達王氏之後,先是通報了自己等人前來的原因,然後就被一個管事領進了王氏的大堂,此時王氏的一些人正好在吃飯,管事帶着縣臣走到門口等候,然後進去在一人旁邊耳語一番,那人趕緊走過來,寒暄道:“诶呀,不知道是太子殿下的信使來到,在下有失遠迎,請進請進,現在也到了吃飯的時候了,幾位信使一定沒有吃飯吧,先坐下吃飯,來人啊,趕緊給幾位信使端幾碗飯上來。”
幾人趕忙表示謝意,縣臣也是抽這個空隙的時間,把李治求糧的書信遞給了王氏的主家,王氏開始慢讀書信,下人也把飯菜端上了桌,隻是出乎縣臣幾人預料的是,被端上桌的真的是王氏的吃食嗎?清可見底的碗底隻有一隻手可以數清的幾粒米,湯上面飄着一片菜葉子,這?王氏作為一個大世家平時就是吃這些嗎?這比之救助災民的吃食還有不如啊,這時王氏也正好看完了李治的書信,看着幾人目瞪口呆的樣子一臉笑意,在幾人看過來的時候又趕緊換了一副悲痛的表情道:“诶,我知道各位都有疑惑,想我堂堂王氏怎麼可能會吃這樣的飯食,但這确确實實是沒有辦法啊,在外邊看起來我王氏富麗堂皇、家大業大,但這也就是為了維持個世家的體面,其實吃飯的人多啊,張嘴的人多,你再看這大荒之年,家裡也沒有餘糧啊,過得着實也是有些辛苦啊,你看,家裡隻能吃這些飯了。”順着王氏家主的手指看向另一邊吃飯的王家族人,的确手中的碗裡都是一樣的清湯粥水。
縣臣等人哪裡還敢搭話,隻是忙說王氏清風讓人佩服,實乃世家之楷模。
王氏家主也是一陣謙虛道:“哪裡哪裡,隻是有多少米吃多少飯罷了,不過現在太子殿下為百姓求糧隻是怕無能為力了,隻能讓縣臣白跑一趟了,實在是愧疚難當啊。”
縣臣也趕緊回答沒有這樣的說法,說的就是借糧,沒有也是正常的。
本來縣臣眼看沒借到糧食就想趕緊回到處所想辦法,可是王氏家主硬是說不能讓大家空着肚子來,再空着肚子走,必須得吃過飯再走,縣臣等人“盛情難卻”,于是在王氏吃了一頓清水粥然後離開,王氏家主把縣臣送出堂門就開始留步,剩下的由管事将人送出大門,縣臣在走出一段距離後一個回頭就看見了王氏家人把自己碗裡的清水粥随意的倒在了地上,縣臣這是才恍然,難怪剛剛王家人都隻是看着自己吃飯呢,這樣的飯人家是不吃的,或許清苦隻是不想借糧的理由吧,這樣縣臣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王氏再是富有,也是王氏自己家的糧食,就算是有太子的書信也隻能是借糧,人家不借自己也沒有辦法,于是一行人又隻能一路風塵的踏上回去的路。
李治在縣臣出發之後就在焦急的等待消息眼看着縣臣等人回來,卻是一個比一個失落的眼神,這是沒有借到糧食?不應該啊,按照崇文館老師的述說,并州王氏是大唐數得着的頂級大世家,這樣的豪門怎麼可能沒有糧食呢?所以是王氏不借?這時縣臣也講述了自己在王氏的經曆。李治和如意一陣目瞪口呆,為了不借糧食王氏故意哭窮,在家裡喝清水粥?這?世家的家風不該是這樣的啊,李治和如意有些難以理解。
世家的家風當然不可能是這個樣子,除非他是有所圖謀,心懷鬼胎,在縣臣離去後不久,王氏家主就把管事叫到了眼前道:“通知他們,可以開始了。”
管事領命下去。
現在就是世家謀劃的第三步了,煽動災民民變了,然後再是第四步,以這裡的民變為點,再煽動其他地方的民變,這就是以點帶面,全面開花,然後就是第五步,在皇帝為遍地的民變焦頭爛額的時候,在朝堂上逼迫皇帝改變之前的很多東西,相信一個識時務的皇帝不會做出跟炀帝一樣錯誤的選擇的,這就是世家的最後計劃,一場遭遇戰的終極計劃,在皇帝内憂外患中給皇帝一次痛擊,讓皇帝回到過去幾百年延續下來的老規矩,世家跟皇帝共理天下!
就在李治和如意因為沒有在王氏借到糧食發愁的時候,一個陪着縣臣到王氏借糧的人悄悄走了過來,如意見勢詢問道:“老伯是有什麼事嗎?”
來人猶豫道:“有一件事小的不知當說不當說。”
如意笑道:“沒有什麼不能說的,有話老伯您就說,是沒吃飽嗎?我這裡還有一些中午沒有吃完的餅子,給您吃了吧。”
來人趕緊道:“大人,小的不是這個意思,小的過來是想說,上午我們陪着縣臣大人去借糧的時候,小的好像看到了那個告訴我們這裡有糧食的人。”
如意好奇道:“哦?是嗎?那人也去借糧了嗎?”
來人疑惑道:“小的也是在好奇,因為那人不是在借糧,那人是王氏家的管事。”
李治聽到這話因為沒有多想,也就沒有什麼反應,隻是如意在停頓一下之後,思考了片刻,神色馬上一邊,但還是不動聲色的道:“好的,老伯,我們知道了。”
那人見李治和如意都沒有說什麼也就告辭離去。
隻是等他剛剛離去,如意就一把抓住了李治的衣袖道:“晉王殿下,趕緊寫信給太子殿下,就說王氏在煽動民變!趕緊啊!”
這時李治還不懂如意在說什麼,什麼王氏煽動民變?
如意見李治這樣也是着急,于是趕緊道:“之前災民的不正常聚集,我們一直懷疑是有人故意把災民往這裡引誘,後來有人私下傳播不利于皇上的謠言,我們也是在懷疑有人故意煽動,但是苦于沒有方向和證據,隻能作罷,根據剛剛那位老伯的話,那就證明煽動災民這件事王氏的管家至少就有參與!這說明王氏對于這次的蝗災肯定會有所利用,所以要快速通知太子殿下和皇上啊,一定要提早做好應對民變的準備啊!”
等如意把一切說完,李治才把所有的東西聯系起來,原來是這樣!李治趕緊開始寫信,把這件事的前因後果全部寫在了書信裡,如意在李治寫信的時候也是把狄仁傑找了過來,隻等李治寫完書信就出發,這件事如意隻敢悄悄的進行,不然被王氏以及有心之人察覺到,狄仁傑有危險不說,隻怕他們也會不顧後果直接引爆民變,于是拉着狄仁傑躲在一邊大緻對狄仁傑說了情況,并且強調這件事一定要保密,這時李治也已經準備好書信,狄仁傑接過書信整裝待發,如意又是強調道:“狄仁傑,十萬火急,你這次把書信送到太子殿下手中,一定不要像之前一樣轉頭回來,一定要太子殿下給你一個主意你再回來,不然我們沒有應對的措施。”狄仁傑連忙點頭答應,然後轉身跑向馬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