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朕的太上皇。
李治的話像是一聲布帛被撕裂的聲音在長孫無忌心中響起,雖然無形無影,但卻是二人間能看得見的裂縫。
長孫無忌明白李治這句話想要表達的意思:你不是我爹,所以你管的太多了。
這句話讓長孫無忌身形一晃,他沒想到自己會被李治這樣看待,這不是他的心意和初衷,或許真的是自己管的太多了?不然李治不該有這樣的想法,還有一個意思就是提醒長孫無忌為臣之道,長孫無忌自稱舅舅,李治卻以朕相對應,就是想要告訴長孫無忌要明白自己的位子,是臣子,而不是替皇帝做主的太上皇。
長孫無忌可以平靜的面對很多大臣的指桑罵槐,陰陽怪氣,但被李治這麼說長孫無忌不知道這是李治的真心話還是氣頭上的話。
李治說完也不再理會長孫無忌,起身離開了紫宸殿。
門外的内侍監不知道二人在殿内說了什麼,看到李治出來就趕緊跟了上去,順便揮手示意站在遠處的内侍宮女收拾殿内的殘局。
長孫無忌在李治離開後也是走出了紫宸殿,隻是腳步略顯蹒跚。
長孫無忌不了解高句麗是李治心中的執念,李治是個聽話的孩子,太宗皇帝在駕崩前告訴他要解決高句麗問題,李治就銘記于心,這是他的孝道,還有就是遠征高句麗對皇帝的現實意義,大唐從一開始世人眼中的唐承隋制,在太宗皇帝戰勝高句麗之後才算是真的天下歸心,因為他戰勝高句麗就為前隋時期萬千遠征高句麗的将士百姓複了仇,這是一項功績,這是太宗皇帝哪怕在西域打幾十個國家都比不上一個高句麗的功績,所以西域可以随便打,東征高句麗太宗皇帝就要親征,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在李治心裡,他也希望用征高句麗來證明自己,可惜朝堂從上到下沒人支持他這個皇帝,尤其是長孫無忌,所以李治對東征高句麗被阻一事一直耿耿于懷,加上這一次選擇接替太子之事,就對長孫無忌說出了你不是朕的太上皇。
而長孫無忌正是明白東征高句麗的重要性才會阻攔李治東征,一句話,還是輸不起,從前隋到太宗皇帝,兩朝對高句麗打了幾十年,隋炀帝三征高句麗,三次兵敗,直接導緻大隋國祚破滅,自己也成了亡國之君,即使到了太宗時期,想要東征高句麗在朝堂上一樣有阻力和質疑,最終還是如意想到了辦法,假借魏征托夢李治的方法,讓太宗皇帝砸掉了魏征的墓碑,這樣讓朝臣看到了太宗皇帝東征高句麗的決心,當時太宗皇帝也是在賭,賭自己這個百戰将軍會赢。
最終太宗皇帝也是得償所願,凱旋而歸,算是接續上了百姓險些被高句麗打斷的脊梁,但長孫無忌知道這樣的勝戰大唐隻是得了勝勢,并沒有得到勝果,沒有傷到高句麗的根基,之後對高句麗隻是以小規模的襲擾為主,拖延高句麗恢複元氣,在太宗皇帝再次籌集大軍準備畢其功于一役的時候,太宗皇帝就忽然駕崩了,東征高句麗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現在李治又想承繼太宗皇帝的使命繼續東征,長孫無忌害怕呀,戰争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兵法有雲,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尉缭子·攻權》中也有言:戰不必勝,不可以言戰,攻不必拔,不可以言攻,意思就是沒有能夠打赢的把握就不要輕易發動戰争,這個道理長孫無忌懂,李治卻不懂。
一旦東征失利,百姓好不容易被太宗皇帝接續上的脊梁隻怕又要被高句麗打斷了,隋唐兩朝幾十年的時間,兩朝的百姓早就和高句麗成為了宿敵,朝代雖然換了,皇帝雖然換了,但百姓卻沒換,所以兩者之間的戰争就是在賭國運,賭民心,勝負之勢就是此消彼長,長孫無忌不敢賭,他甯願維持現在的局面,這也是在他心中李治不如太宗皇帝,所以他不想李治誤入歧途,長孫無忌對李治的定義就是守成之君,不需要他開疆拓土,萬一李治步了隋炀帝的後塵怎麼辦?結果李治就把不能東征高句麗的怨氣怪罪在了長孫無忌身上。
後宮中,四皇子李素節和五皇子李弘共同成為接替太子人選的消息也是讓一種妃嫔目瞪口呆,之前大家還在猜測蕭淑妃和武昭儀誰會是最後的赢家,沒想到會是沒有赢家,大家不赢不輸,看是都得到了接替太子人選的名聲,但都得到了就相當于沒有得到,真的到了需要選擇太子人選的時候還是少不了你死我活的争奪,所以還是監國長孫大人會玩,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還是在為自己的長孫德妃着想啊。
王婠聽到消息則是笑的快要流出了眼淚,她笑李治機關算盡太聰明,結果還是被長孫無忌算計了,她笑長孫無忌機關算盡太聰明,結果壓根不知道德妃根本不可能懷孕,所以王婠在知道自己和德妃不能懷孕的秘密之後守口如瓶,沒有告訴長孫無忌,這就是王婠的目的,她要看着李治和長孫無忌自相殘殺。
蕭未央聽到消息則是長出了一口氣,懸着的心也落了下來,雖然不是最好的結果,但也不是最壞的結果,自己的兒子李素節本來就沒有李弘的可能性大,所以現在看是不輸不赢,實際上自己始終落入下風,現在就是赢,之後的事情隻要交給王婠,李弘隻要能夠被王婠的巫蠱之術除掉,那麼自己的兒子依舊是李治唯一的選擇,蕭未央相信自己會是氣運之子的,她會是最後的赢家。
消息傳到如意的蓬萊殿,如意和姐姐武順多少有一些失望,她們不知道事情怎麼會發展到這個地步,但很顯然皇上的打算落空了,李弘沒有在選擇接替太子之人中勝出,而是和李素節并駕齊驅。
這時候楊氏和武順也已經知道了自己母女當初被武家兄弟二次趕出武家,蕭淑妃就是這件事的幕後黑手,是她在背後脅迫武家兄弟才會有了楊氏無家可歸的境地,再加上現在蕭淑妃的兒子和如意的兒子競争接替太子之人,這樣的新仇舊恨讓武順對蕭淑妃恨得咬牙切齒。
楊氏也是歎氣,從一開始她就對這件事不抱太大的希望,知道事情不會這麼容易的,試問哪一朝哪一代的太子人選會這麼輕而易舉的被搞定?不說遠的,就說前隋到現在,隋炀帝是怎麼做的太子?太宗皇帝是怎麼做的太子?李治是怎麼做的太子?李忠是怎麼做的太子?所以從一開始楊氏就知道事情不會這麼簡單,李治也把事情想得簡單,現在事實證明楊氏的擔憂是正确的,可是楊氏對此無能為力,唯有一聲歎息。
這件事之後的幾天李治始終悶悶不樂,上朝退朝也是如行屍走肉般,仿佛朝堂對于李治就是事不關己高高挂起。
人都是需要成長的,都是需要被認同的,沒有什麼打擊比一個人認為自己可有可無,無足輕重更大,現在的李治就是這樣,貌似他的存在就是可有可無,長孫無忌和大臣們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他的看法,他這個皇帝卻不能決定自己的想法,那還要他這個皇帝幹什麼?李治陷入了自我懷疑的漩渦不能自拔,長孫無忌的想法或許是正确的,他害怕李治犯錯,但他不應該剝奪了李治犯錯的權利。
李治的情緒低落如意也是看在眼中,她想勸李治,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如意對李治道:“陛下,你是一國之君,奴婢知道從先帝開始就教導陛下為君者要容言納谏,但這句話并不是說為君者事事都要參看臣子的意見,奴婢記得先帝曾經說過臣子在其位謀其政,皇帝一樣是在其位謀其政,二者之間的想法不會一直相同的,就算是先帝當年對高句麗一戰大臣們一樣有分歧,所以陛下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堅持,皇帝與臣子共理天下,而不是臣子與皇帝共理天下,陛下才是主,臣子是輔;還有就是對錯總要嘗試過才知道結果,陛下如果一直不做,固然不會犯錯,卻也不會有任何收獲,這樣畏手畏腳,長孫大人又怎麼會認為陛下已經有了獨當一面的能力呢?所以奴婢以為人生在世就如百舸争流,不進則是退,甯可做錯,不可不做,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才善莫大焉,畏畏縮縮,故步自封隻會讓陛下站在原地,隻有走出第一步才會有第二步,第三步,陛下要有勇氣走出第一步,哪怕是錯的,陛下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彌補錯誤,不管陛下做出怎樣的選擇,奴婢都會一如既往的支持陛下。”
李治恍然大悟,是啊,就算是自己的父皇大臣們一樣也會反對,自己何必糾結于此呢?自己一直顧忌大臣們的看法不敢做出自己的選擇,害怕成了一個剛愎自用,一意孤行,獨斷專行的昏君,畢竟第一次做皇帝,緊張是不可避免的,就是放不開,可是自己的父皇一樣有朝綱獨斷的時候,并不是事事都納谏,刻意的模仿太宗皇帝是李治的膽怯之一。
還有就是李治一樣對高句麗有恐懼,太宗皇帝是馬背上的皇帝,他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打破自己的恐懼,破了皇帝東征高句麗不勝的魔咒,他自身有這樣的底氣,可是李治沒有,他沒有從軍打仗的經曆,他的想法來源于太宗皇帝的囑托,太宗皇帝告訴他要解決高句麗的問題,李治就謹遵先帝遺命,實際上高句麗對于李治就是未知的恐懼,他和長孫無忌一樣害怕東征高句麗的失敗,在李治心中他一樣不覺得自己比得上太宗皇帝,這也是李治的膽怯之一。
綜合種種因素,李治看似被朝臣們的意見左右,實際上懦弱才是他自己最大的牢籠,從一開始的躲在長孫無忌身後到現在不敢堅持自己皇帝的想法,從谏如流有時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為這是李治沒有勇氣做自己,不敢走出自己獨立于長孫無忌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