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64章 昭陵自省決意一戰 退位禅讓兩敗俱傷

第164章 昭陵自省決意一戰 退位禅讓兩敗俱傷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第二天的朝儀大殿,群臣齊聚,與往日并沒有什麼不同,唯一不同的是今□□儀大殿的龍椅上沒有皇帝坐在上面,今天的朝會貌似皇帝遲到了。

遲到了?疑問已經爬上一些朝臣的心頭,相熟的大臣開始互相觀望,彼此沒有言語,但也互相搖頭表示自己不知道這件事的内幕,所以李治遲到那就隻是一個意外?可是皇上真的隻是遲到了嗎?

馬上就有人想到了昨天晚上就傳開的消息:皇上一行人騎馬出城了,所以皇上朝會遲到有可能昨晚出城後還沒有回來,或者遲到會變成缺席也說不準,那樣的話今天的朝會就沒必要舉行了,大家就可以自行散朝,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各司其職。

于是大家開始把目光看向了長孫無忌,長孫無忌是監國,又是皇上的舅舅,今天到底什麼情況最應該知道内情的就是長孫無忌,是繼續等下去還是散朝也是長孫無忌說了算。

還有人看向了中書舍人李義府,李義府是大家公認的李治的狗腿子,沒準能知道什麼,結果李義府也是摸不着頭腦。

長孫無忌的臉色也不是很好,因為李治現在的作為讓他有了一種很不好的預感,在長孫無忌眼裡李治從來都是一個老實的孩子,所以李治也沒有做過什麼出格的事,但現在李治扔下朝會莫名其妙的跑出長安,這讓長孫無忌的心很不安。

在朝臣還在胡思亂想的時候,大殿外由遠至近的傳來了馬蹄聲,聽着這清脆的馬蹄踏在石闆上的聲音,有些老臣像是想到了什麼發生在以前的事,甚至有人趕緊對身邊的同僚說出了“我有一種很不好的預感,這個聲音我們曾經聽過”!

旁邊的人也是不可思議道:“十多年前,是吧,就是那一次”!

十多年前,太宗皇帝因為東征高句麗一事和群臣久議不下,直到有一天大臣們聽到了清脆的馬蹄聲,是剛剛從昭陵回來的太宗皇帝,他這麼早去昭陵不是為了祭拜自己的皇後,而是把陪葬在昭陵的自己的“谏臣”魏征的墓碑推倒,理由是魏征在皇上的夢裡勸谏皇上不要對高句麗開戰,皇上一怒之下就推倒了魏征的墓碑,身前的名,死後的碑,太宗皇帝就是用這樣的方式向朝臣表達了自己對高句麗一戰的決心,也就沒人再幹阻攔太宗皇帝征讨高句麗的想法。

此時有的人心裡已經開始哀鳴,“不會吧,李治不會也是這麼想的吧...”

諸朝臣都知道李治自從繼位以來就蕭規曹随,一切朝議都按照太宗在位時行事,所以現在這種情況不會是李治又鹦鹉學舌了吧?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魏征還真是倒黴,死了都不得安生,被太宗推了墓碑不說,還要被李治推,那魏征的一世仙賢名可就毀了。

可如果李治隻是這樣照貓畫虎,生搬硬套的話,朝臣依舊不會認同他打高句麗的想法的,有些辦法太宗皇帝能用,李治再去用就不見得有用了,說到底李治雖然也是皇帝,但他不是太宗皇帝,李治這樣單純的效仿在朝臣眼裡隻會是一個笑話,并不會因為他這樣的表現說一句虎父無犬子,有太宗之風。

同一個辦法不會生效兩次,就像人不會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随着馬蹄聲在殿外停下,風塵仆仆的李治走進了大殿,這個形象一對比李治就跟太宗皇帝差的更遠,太宗皇帝騎馬上殿依舊神采奕奕,煞氣逼人,直接懾服群臣,反觀李治呢?無精打采,臉色慘白,衣裳淩亂,雙股戰戰,隻怕不是内侍監扶着李治都會站不穩,所以說嘛,你李治就是李治,學什麼太宗皇帝,太宗皇帝做皇帝之前那可是百戰百勝的馬上将軍,你李治騎過幾天馬?這不是鹦鹉學舌是什麼?還學着太宗皇帝打戰,東施效颦啊!

隻是朝臣隻看到了李治站不穩的樣子,卻沒有看到李治虛弱下堅定的目光,今天他也是一個戰士,朝堂就是他的戰場。

李治到了朝堂之後并沒有馬上開始朝議,此時已經有内侍帶着李治的龍袍跑到了殿上,也有侍女拿着水盆和洗漱用具,李治沒有說話,而是在内侍監的服侍下直接披挂上陣,沐浴更衣,當然是一切從簡,經過一番忙碌算是恢複了李治的些許皇帝威嚴。

看見李治收拾妥當,群臣也開始聚精會神,他們也好奇李治昨晚去幹嘛了?到底是不是學着太宗皇帝推了魏征的墓碑?今天這一出到底是在演什麼?跟高句麗有沒有關系?

李治看着站在下面的朝臣,跟自己父皇在位時對比,朝臣還是一樣的朝臣,隻是自己不争氣罷了。

李治歎一口氣道:“昨晚朕去了一趟昭陵,因為朕想念父皇了,也因為朕愧對父皇,所以朕就去父皇陵前自省了。”

衆臣都是勸解道:“皇上多慮了。”

李治接着道:“朕還記得在父皇病重時,朕侍奉在父皇病榻前,當時父皇曾叮囑了朕很多東西,其中就有一定要解決高句麗的問題,隻可惜朕始終都沒有做到,所以朕算是食言了,辜負了父皇的遺願,諸位大人以為呢?”

各位大臣知道李治拐彎抹角算是說到了正題,長孫無忌站出來道:“皇上言重了,先帝遺願也是臣等的責任所在,若是皇上自責,臣等又該如何自處?隻能更加愧對先皇,現在沒有解決高句麗問題,并不代表不會解決高句麗問題,隻是事情有輕重緩急之分罷了。”

李治道:“這也是朕愧對父皇的另一點,父皇在位時萬國來朝,被天下番邦尊稱為天可汗,可是朕接替了父皇的皇位卻隻能眼睜睜的看着番國新羅被高句麗欺辱而無動于衷,無能為力,平白折辱了大唐的國威和父皇的威名,朕這不是愧對父皇是什麼?”

衆臣沒想到之前還胸無城府的李治會說出現在這樣連敲帶打的話,剛剛大家還在以為李治會鹦鹉學舌的推倒魏征的墓碑,然後繼續跟朝臣針鋒相對,大臣們也可以照舊跟李治胡攪蠻纏,繼續一個字“拖”字訣,不曾想李治這會兒也學會了拐彎抹角的動軟刀子。

隻是李治以為自己這三言兩語就能搞定唾面自幹的大臣們就年輕了,既然李治認為自己愧對父皇,那大家就跟你李治一起默哀好了,方正你是皇帝,大家是臣子,所以李治說完話就不再有人搭言,就是要讓李治一拳打在棉花上,主打一個态度滿分。

李治看着下面裝傻充愣的大臣們,不由得又是一陣氣急,他之前已經無數次被大臣們這樣的軟釘子搞得無計可施,最終無可奈何的屈服,這一次李治不會停在這一步不動,于是李治堅定聲音道:“所以,經過朕在先帝陵前一夜的反思,朕決意要對高句麗一戰,以振我大唐國威,以懾諸番邦宵小,以慰父皇在天之靈,諸位大人以為然也?”

李治這一次在朝堂的表現可謂是他繼位以來最出色的一次,但朝臣的反對也是意料之中的到來。

“皇上,兵者,兇器也,好戰者必亡與戰,所以不可輕言戰事啊!”

“皇上,值此内憂外患之際,高句麗固然重要,但攘外必先安内呀皇上。”

“皇上,高句麗再是兇厲也隻是偏安一隅,不足為慮,若可取之更好,不能取之也無傷大雅,切不可忘記前隋炀帝之教訓啊!”

“皇上...”

“皇上,不可一意孤行啊皇上!”

李治聽着朝臣這麼多老生常談的反對氣憤道:“朕受夠了你們這些陳詞濫調,朕是這大唐皇帝,難道朕連對高句麗一戰的權力都沒有嗎?如果朕就是要一意孤行呢?你們要怎麼做?”

褚遂良馬上就站出來道:“臣等還請皇上慎言,我大唐從先帝開始就以容言納谏著稱,所以才有了現在集采衆長的盛世局面,皇上切莫辜負了先帝的良苦用心啊。”

李治又是氣急道:“好,好,好,朕不打這一戰是愧對父皇顔面,朕打這一戰是辜負父皇的良苦用心,既然左右都是無顔面對父皇,朕怎麼做都是錯,那朕還必要要選一個,既然如此,各位大人也不用再替朕做選擇了,朕,選擇,打!”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