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70章 曆千難昭儀終賢妃 十八載女官言難盡

第170章 曆千難昭儀終賢妃 十八載女官言難盡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如何補償昭儀為善?

李治雖然是在問,但大臣們都聽出了李治明知故問的意思,他這是想用不追究謠言的方式交換大臣們同意對武昭儀的“補償”。

至于如何補償武昭儀?大臣們知道李治的想法,李治長久以來想要的無非就是武昭儀成為武賢妃,大家心知肚明,可是這種被李治拿捏的處境就相當于簽訂“城下之盟”,多少都是一種丢臉。

隻是即為“城下之盟”也就代表朝臣們沒有選擇的餘地,他們不想武昭儀成了武賢妃,但他們更不想李治揪着大家意圖廢黜武昭儀的流言說事,按照李義府的話說這是結黨營私,調子起這麼高誰還敢攤這個渾水?所以李治願意拿武昭儀成為武賢妃作為交換朝臣們即使不情願也隻能捏着鼻子認,這就是政治,不要放過任何一個得寸進尺的機會。

另外朝臣們也并不一定就是跟武昭儀勢不兩立,說到底他們并不在乎武昭儀是誰,武昭儀做過誰的女人,武昭儀是不是被皇帝獨寵,往實際了說武昭儀隻是一個後宮妃嫔,與皇帝的其他後妃并沒有什麼區别,并且曆史上也并不缺這樣的寵妃,所以左右武昭儀都是一個女人,皇上就算不寵她難道不會寵其他後妃嗎?朝臣們何必非要跟一個女人過不去呢?究其原因隻是因為武昭儀是李治的軟肋,是朝臣鉗制李治的一個重要工具,大家這才把矛頭指向武昭儀。

現在李治在博弈上小勝朝臣一場,那武昭儀就算是李治的戰利品做了武賢妃大家也能接受,再說了,沒準武昭儀做了武賢妃對大部分朝臣還是一件好事呢:自從劉賢妃因為加害安思定公主被治罪之後,不知道有多少眼睛在盯着賢妃的位置,畢竟是四大妃之一的賢妃,對于各大家族誘惑力還是挺大的,現在李治想要讓武昭儀做賢妃那就正好,大家誰也别搶了,特别是那些本就希望不大的家族,對此更是無異議,更秒之處武昭儀的武家隻是一個區區小門小戶,家裡都沒什麼人在朝堂身居要職,這樣一個沒有根基的家族大家就不用擔心哪個武家人騎在大家頭上,這麼一看武賢妃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真正對這件事十萬個不滿意的是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于志甯等人,他們是朝中宿臣,是太宗皇帝的老臣,在他們的心裡才會對武昭儀極度不滿意,尤其是褚遂良,正是因為他當年的舉薦才有的後來的武才人,現在的武昭儀,這是褚遂良職業生涯的污點,為了自己為官的清名他才會和武昭儀反目成仇,是絕對不想武昭儀成了武賢妃,立馬就想站出來反對這件事,但長孫無忌已經提前向他搖頭阻止了褚遂良的想法。

長孫無忌知道之前朝臣們會跟着自己一起反對武昭儀是因為自己權傾朝野,武昭儀又跟大臣們沒有什麼利害關系,衆臣對自己唯首是瞻是因為沒有得罪自己這個監國的必要,也就做了順水人情,現在很多人因為造謠廢黜武昭儀的事被李治暗示,這就算是有了利害關系,誰還願意站出來?褚遂良自己站出來隻怕會成為衆矢之的,即會得罪李治和武昭儀,也會得罪不想把流言之事鬧大的朝臣,因此長孫無忌趕緊用眼神阻止了褚遂良的想法。

實際上按照之前的褚遂良也不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實在是希望有多大失望就有多大,在此之前褚遂良也是罷黜武昭儀謠言的支持者,褚遂良也想借着這一次一旦戰敗的機會讓如意“合理”的“消失”,所以褚遂良不管謠言是從哪來的,但很合褚遂良的心思,并且他對此很抱有期望,然後就是期望成為失望,甚至他還要親眼目睹武昭儀成為武賢妃,這樣一裡一外的沖擊之下褚遂良也就糊塗了一些,本能之下就想站出來反對這件事,好在他看到了長孫無忌的搖頭清醒過來,但褚遂良的走出的小半步依然成了朝堂醒目的舉動。

長孫無忌看着褚遂良的失态,也看着沒有得意忘形的李治,他不自覺的感慨李治的成長,對于謠言這種莫須有的東西李治眼下的處理無疑是很好的方式,雖然他不追究但并不無視謠言的存在,所謂法不責衆是謠言最好的擋箭牌,李治卻用交換的辦法“懲戒”了這些謠言,這也是政治的原則之一,交換比懲戒更有用,不然李治又該怎麼處理謠言這種事?頂多是訓斥幾句,這對朝臣沒有一點傷害,能夠交換武昭儀做武賢妃無疑是最好的結果。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李治用這樣的方式分化了站在一起的朝臣,之前的朝堂皇帝是皇帝,朝臣是朝臣,但李治對謠言的不追究換取他們對武昭儀的支持讓朝臣的立場出現了分歧和隔閡,褚遂良的小半步就像木秀于林的顯眼。

大唐朝堂本就不是鐵闆一塊,更多的隻是懾于長孫無忌的權勢,李治現在的分化更加促進了分歧的存在,所以李治這樣做就是一舉三得。

今天的朝會李治開的算是盡興,李義府站出來的剛剛好,不然李治哪會有這麼大的收獲,所以在散朝之後李治并沒有讓李義府離開,而是帶着他一起到後宮告訴如意這個好消息,順便介紹一下自己這個知心的臣子。

李治帶着内侍監和李義府來到如意的蓬萊殿,此時如意還在花園裡帶着李弘在玩,李治就開始興緻勃勃的、繪聲繪色的為如意講述朝堂上發生的事,如意也是神情緊張的配合聽着李治的講述,仿佛她也看見了李治和朝臣們鬥智鬥勇。

隻是李義府和内侍監神色莫名,因為他兩知道這一切本就出自這位昭儀的謀劃。

在李治得到蘇定方的回信之後,李治失望于高句麗戰事錯失良機,但如意卻認為這不是絕對的壞事,對高句麗一戰本來就是為了李治破局才會存在,現在李治算是在朝堂這個困守自己的牢籠打開了一個縫隙,正好借這個機會繼續打開局面,與朝堂相比,高句麗其實也沒那麼重要,所以李治在高句麗上退了一步,就在朝堂上多走一步,正好有之前的謠言做借口,也就有了這一次李義府出面和李治上演的場雙簧。

李義府和内侍監奇怪的是這件事從頭到尾都是武昭儀的謀劃,結果現在武昭儀扮演的卻是一個一無所知的婦道人家,仿佛她一直都不知道這件事,仿佛這一切都是李治的功勞,所以她才會聚精會神的看着李治的講述。

不用李治自己說李義府和内侍監也知道李治之前的困局和憋屈,眼下這一戰算是李治在朝堂上巨大的勝利,所以李治難掩心中的愉悅會對如意一遍一遍說着說過的話,但如意作為這件事的始作俑者卻表現得很平靜,并沒有居功自傲,不得不說這個女人不一般,實際上李義府在朝堂上已經有些沾沾自喜,因為他認為自己作為李治的心腹很重要,這一次自己的功勞很大,但對比不動聲色的武昭儀李義府還是自愧弗如,原來這就是盛名在朝的武昭儀,果然是聞名不如一見。

對于内侍監來說他知道的更多,更知道武昭儀在李治背後多少次出謀劃策,其中就包括這一次李治決心用蘇定方對高句麗一戰,内侍監每一次都對武昭儀很意外,但武昭儀依舊在不斷刷新内侍監的認知,幸虧她是一個女人,内侍監感慨。

如意在聽到李治說她賢妃事成的時候心中的波瀾并沒有表面上那麼平靜,她平靜是因為她事先就能猜到這件事一定不會有意外,朝臣們是一定會妥協的,所以她成為賢妃是闆上釘釘的事,她不平靜是因為她的賢妃之位來的有多不容易,一開始她進宮隻是想做一個為家族争光的女官,所以她能在才人的位置上矜矜業業十二年,哪怕她的好姐妹徐慧受寵成了二品的充容娘娘如意也沒有其他的心思,雖然她在才人的位置上也是兩次命懸一線,但真正的苦難還是在她去了感業寺之後。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