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194章 先帝舊妃重出廟堂 李治落子宣戰監國

第194章 先帝舊妃重出廟堂 李治落子宣戰監國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聽到楊氏想要自己站出來支持如意做皇後的請求,楊淑妃“不争”的性子讓她下意識的想要退縮。

“不争”是楊淑妃這輩子為人處世的理念,也是這位亡國公主自保的手段,所以在長孫皇後薨逝後,韋貴妃和陰德妃争搶空出來的皇後之位的時候,楊淑妃會自願退出,因為她不争;所以在太子李承乾因為謀逆被廢,她的兒子吳王李恪和魏王李泰都有望空出來東宮的之位時候,楊淑妃會勸自己的兒子退出競争,也是因為楊淑妃不争,因為楊淑妃認為不争就不會輸,就可以自保。

這樣的選擇也的确讓楊淑妃安全的渡過了這兩次危機,參看陰德妃因為自己的兒子齊王李佑參與到了太子謀逆之中,最後李佑被處死,陰德妃也隻能自囚掖庭終老,而和李恪競争太子之位的李泰結局也是慘淡,世人都以為李恪退出競争,太子就會是李泰的囊中之物,卻沒想到半路殺出個李治成了太子,李泰反而因為涉嫌奪嫡被禁足在了均州,而提前自願退出太子之争的李恪反而在李治即位後官拜司空,這也是得益于楊淑妃“不争”的理念,不争就不會輸。

就是靠着楊淑妃這不争不搶的性子她就成了名副其實的淑妃,賢淑,李恪也真的成了宗室中掌握實權的人,卻不知這也成了李恪的禍端。不怕人找事,就怕事找人,李恪倒是不想争,但他的身份和地位卻注定他不能在黨政中獨善其身,也就成了高陽公主和荊王與長孫無忌相争的犧牲品,所以有些事躲是躲不開的,不争并不一定代表不輸,這就是世事無絕對。

楊氏也知道楊淑妃的性子,僅靠眼前的求是不可能說動楊淑妃的,當年李恪為了競争太子之位也求過自己的娘,楊淑妃最後還是沒有答應,所以還需要其他理由。

于是接着就說道:“公主殿下,臣女知道公主殿下并不想介入到這些權力之争中,可是這些東西就算是殿下想躲就能躲的開嗎?當年吳王殿下和蜀王殿下怎樣?他們謹遵公主教導,不争不搶,不惹是生非,低調處事,可是結果呢?被無端牽涉進高陽公主和荊王的謀逆之亂中,臣女不說公主也該知曉這都是出自長孫無忌清除異己的操弄,把兩位皇子牽連進了高陽公主和荊王的謀逆之中,這樣就成了長孫無忌一人獨霸朝堂,這其中的冤屈是長孫無忌潑給吳王殿下和蜀王殿下的髒水,我們就算沒有能力為兩位皇子報仇,也該為皇子歸還清名,現在皇上願意為兩位皇子平反昭雪但力有不逮,這就是公主的機會,難道這時候公主殿下還不争嗎?這樣的話...這樣的話吳王殿下的孤魂又該魂歸何處?公主殿下可曾想過?還有流落在外的吳王的子女,還有蜀王和蜀王的子女,公主難道都不考慮了嗎?他們身上可是流着公主您的血啊!”

如果楊氏一開始的話讓楊淑妃有一些猶豫退縮,那現在說的話就讓楊淑妃有一些掙紮,她不是沒有感情的女人,她的兒子也是她十月懷胎生下來的,她的兒子聽她的話不争,結果還是被長孫無忌所害,楊氏說得對,她們現在沒有能力向長孫無忌複仇,但在楊淑妃心中别不代表沒有仇恨存在,楊淑妃恨長孫無忌,卻也隻敢藏在心底的恨,因為她知道靠自己對長孫無忌那就是報仇無望,現在皇上李治卻因為皇相之争和長孫無忌有了沖突,這就是楊淑妃的機會,雖然依舊無法對長孫無忌報仇,但至少可以還自己死去的兒子李恪清名,告訴世人李恪不是謀逆之人,這何嘗不是楊淑妃所想,可是面對權勢滔天的長孫無忌,楊淑妃這個亡國公主依舊恐懼害怕掙紮,要知道就連皇帝李治都拿長孫無忌無可奈何。

楊氏繼續說道:“公主殿下,還有一件事您也應該深有感觸,在大隋亡國之後我們很多大隋的舊臣就歸順了朝廷,這些舊臣也像公主一樣安安分分的做自己的事,可是即使這樣我們這些前隋的舊臣依舊被長孫無忌打壓在朝堂核心之外,隻能在長孫無忌等人的霸權下乞降,大家心中早有不平,隻待有人能為大家做主,而這個人就是公主殿下您啊,大家其實都在等公主殿下振作起來啊!”

楊氏這一番話又把楊淑妃說的熱淚盈眶,也是哽咽道:“大家難道還能記着我?”

楊氏點頭道:“公主,您是大隋的公主,雖然大隋已經亡了,但不是所有人都會忘了大隋的,尤其是我們楊氏,公主您姓楊,是千年世家弘農楊氏的楊,是大隋皇家的楊,公主不可妄自菲薄,大家一直都在記念着您,也一直在等待一個合适的機會,而眼下能夠掌控後宮就是最好的機會,您知道皇後娘娘就相當于這大唐的半壁江山,就算如意不是臣女的女兒,這也是我們不可錯失的機會。”

楊氏說到這裡楊淑妃已經被說的有些心動,有多少人甘願泯然衆人?尤其還是楊淑妃這樣的大隋亡國公主,她自己又哪裡情願“不争”?還不都是被情勢所迫?楊氏說得對,眼下就是前隋舊臣想要翻身的最好的機會,多年的蟄伏是為了什麼?還不就是等待這麼一個機會嗎?

楊氏話已經說到了這裡,她還決定給楊淑妃下一劑定心藥,楊氏道:“還有一件事公主殿下可能不知道,當今聖上之所以要廢後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王皇後無後,東宮之位虛席,而這個太子人選聖上屬意的人選就是如意所生的皇子李弘,所以其實不止是如意要做皇後,還有如意的皇子要做太子,這樣的話公主殿下還認為沒有出手的必要嗎?”

楊氏的這句話就像是一劑猛藥完全說服了楊淑妃,皇後或許隻是皇後,但太子就不隻是太子,還有可能是未來的皇帝,這才是最重要的事,楊淑妃自己的母親是前隋蕭皇後,父親是前隋炀帝,沒人比她更了解皇帝和皇後的意義。

楊氏對楊淑妃的勸說才是真的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她完全從各方面說動了楊淑妃,不管是情還是理。

楊淑妃道:“好的牡丹,你說的我都明白了,我知道該怎麼做了,我會聯系他們的,你等我的消息吧,不過我畢竟隻是一位亡國的公主,我前隋的勢力也被長孫無忌等人多年來打壓的嚴重,我不敢保證自己的顔面能換來什麼結果。”

楊氏感激道:“臣女謝謝公主殿下您的一臂之力,不管是什麼樣的結果臣女都對公主您的恩情銘記于内。”

在說服太宗皇帝的這位楊淑妃之後,楊氏又馬不停蹄地的直奔洛陽而去,她還要去見太宗皇帝的另一位妃子,越國太妃娘娘燕德妃,這位需要稱呼自己為姨娘的晚輩。

經過幾天的長途奔波滿身疲憊的楊氏回到了如意的蓬萊殿,在見到自己女兒的時候楊氏笑着點點頭,如意就知道自己的娘事成了!

楊氏作為一個老女人,作為一個不怎麼出名的老女人,第一次為自己的女兒在大唐名利場展示自己的能力,并且不隻是她自己,她還把兩個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兩個名老女人拉回了人們的視野,太宗皇帝的楊淑妃娘娘和燕德妃娘娘。

楊氏從洛陽回來的時候并不是她自己一個人,而是還有同行的人:燕德妃為了表示對自己“表妹”的支持,親自從洛陽來到了長安。

在楊氏回來的時候也收到了來自楊淑妃送來的消息,楊淑妃也已經說動了很多還願意聯合的前隋舊臣。

所以在新一次的朝會的時候李治并沒有像前幾次一樣煩躁,而是先開心的宣布了一件“好事”,李治為自己剛剛三歲的皇子李弘選定了一門親事,皇妃為司衛少卿楊思儉家的女兒,這個好消息直接震驚了大家,不隻是因為李弘才三歲的年紀,遠沒有到選定皇妃的年紀,還有就是楊思儉的身份,他是弘農楊氏的楊氏,是前隋的舊臣,所以李治現在的作為代表着什麼意思大家都明白了:皇上這是想要重用前隋的舊臣了?

想到這裡大家又開始看向監國長孫無忌,這時候的長孫無忌聽到李治這個消息也很是意外,衆臣就猜到李治這麼做很顯然沒有提前告知自己的舅舅,還有就是自從長孫無忌監國之後很多前隋的舊臣都被長孫無忌排除在重用之列,所以楊思儉也隻是一個衛尉少卿,從四品官職,完全配不上李弘的身份,可李治就是這麼選了,其中含義不言而喻,隻怕今天的朝會要風起雲湧了,這是很多朝臣的想法。

果然在李治宣布了李弘的親事之後李治不再言語,而是微笑着坐在龍椅上,沒有了最近的郁悶和尴尬,然後李義府站出來再次老話重提:鑒于皇後娘娘無後,所以希望皇上重立皇後之位。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