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武則天新史:仕女長歌:唐朝的女人 > 第205章 與民同樂皇帝娶親 武如意五入大明宮

第205章 與民同樂皇帝娶親 武如意五入大明宮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按照曆朝曆代的慣例,在嫔妃被皇帝冊封為皇後娘娘的時候都會有兩個過程,首先是在朝堂下诏皇後人選,然後再挑選黃道吉日舉行相應的封後典禮。

封後典禮一來是作為新皇後上位的儀式,新皇後可以在儀式上得到自己皇後的印玺,這就是皇後的權力來源,代表着權力交接;二來是通過儀式向天下正式宣告皇後娘娘上位,現在如意成為大唐的新皇後娘娘隻是有了李治的诏書,一直都沒有舉行封後大典,因為如意對于封後大典還有自己的想法。

在李治做皇帝的期間内已經舉辦過一次封後大典,那就是王皇後的封後大典:太宗皇帝駕崩,太子李治即位,太子妃王婠順理成章的就被冊封為了後宮的皇後娘娘,太子良娣蕭未央被冊封為蕭淑妃。

如果如意要舉辦封後大典的話,王皇後的封後大典就是舊例,儀式規制,流程也都需要按照同一個标準進行,王皇後是如意的殺女仇人,如意怎麼會想要自己走王皇後的老路,晦氣,還有就是自己在民間并沒有什麼聲望,自己作為皇後要母儀天下,沒有聲望那跟“養在深閨無人識”有什麼區别,如意還需要為自己新皇後上位造勢。

考慮到這些因素,如意勸說李治改變了封後大典的方式,首先如意認為既然當初李績在紫宸殿說廢後立後是皇上的家事,那家事自然就不合适舉行封後大典,封後大典是國事,這樣家事國事兩相矛盾,所以就别舉行大典了,這樣還能讓老臣們的面子好看點,還能說是皇上顧忌老臣們的顔面,取消了封後大典。

并且,家事就要按照家事的規矩來,按照民間的規矩來,皇上倒不如用娶親的方式把新皇後娶進宮,也算是皇上用百姓的娶親方式與民同樂,顯得皇上也更加親民,先帝有言:君者,舟也,民者,水也,舟不離水,水載舟也。

皇上娶親?

如意的這個說法讓李治很感興趣,李治有過娶親的經曆,在他為太子時太宗皇帝就給他選好了太子妃王婠,但這不是出自李治自己之手,現在則不一樣,李治對此很有想法。

還有如意說的很對,這是家事,家事李治就可以與民同樂,何樂而不為呢?也就同意了如意的建議。

這樣在李治封後诏書十天之後并不是封後大典,而是皇帝娶皇後。

李治于永徽六年十月十九日下立武皇後诏書,而娶親的黃道吉日在十天後的十一月初一日,這幾天的時間太常寺已經把整個長安城裝飾的張燈結彩,紅綢高懸,長安城的百姓這幾天津津樂道的也是皇上娶親的事,上一次長安城因為一場婚事這麼熱鬧還是荊王李元景之女嫁給房玄齡三子同台對壘新城公主嫁給長孫氏長孫诠的時候,但也肯定比不上皇帝新娶,随着皇上新娶的話題,皇上廢後的事情也被人提起,百姓也就知道了王皇後的所作所為,知道了皇上廢王立武的緣故,這就是如意的與民同樂,哪裡僅僅是與民同樂?她還要把王皇後的罪責昭告天下。

在黃道吉日前如意出宮到了武家的宅邸,也就是現在楊氏和武順居住的宅院,這時候的如意就是武家的待嫁女,一切像極了民間的嫁女之事。

李治的太極宮和武氏宅邸也都已經由宮人做好了禮樂儀仗的準備,就待皇上來迎親。

這時候恰好留在武氏府邸賀蘭氏衆人沒想到自己的運氣會這麼好,他們本來隻是想要看望一下武順,如果有機會就拜托武順讓皇後娘娘提攜一下賀蘭家,沒想到在他們到了武府之後一直都沒有見到武順,隻是從内院傳來的消息說是武順身體有恙,不便見客,就算是武順的子女賀蘭敏之和賀蘭毓之也隻是隔着一扇門和自己的娘說了幾句話。

一開始這讓賀蘭家衆人心中不虞,武順作為賀蘭家婦,賀蘭家來人居然不見,什麼身體有恙?不會是在擺譜吧?看不上賀蘭家了?還好有楊氏趕緊從宮中返回武府多加款待,這樣才讓賀蘭家衆人臉色稍稍好看。

後來在聽說自己有機會參加皇後娘娘的親事的時候更是興奮異常,與有榮焉,心中對武順的一些不滿也就煙消雲散。

如意在到了武府的時候也是在準備親事的百忙之中見了賀蘭家衆人,這對賀蘭家衆人更是不虛此行,尤其是如意提到從此以後賀蘭敏之和妹妹毓之可以留在長安自己會多加照看,賀蘭家就明白皇後娘娘這是要提攜自己的外甥了,這自然是好的,因為賀蘭敏之也是賀蘭家人,有他在中間連接賀蘭家和皇後娘娘的關系這自然求之不得。

娶親當日,宮内和宮外都開始進行婚事的準備,這一套程序就是老百姓娶親的過程,隻不過比之老百姓要極其之隆重。

宮内的娶親隊伍李治委派的是司空李績和侍中于志甯作為正副使,李績是明确支持李治廢後之人,于志甯是李治的太子太傅,雖然沒有明确支持李治,但也一直保持中立态度,這時候也就有了副使的身份,二人乘車持節,帶領娶親儀仗,莊重的來到了武府。

然後先是由李績宣讀了李治的封後诏書《立武賢妃為皇後诏》:武氏門著勳庸,地華纓黻往以才行選入後宮......

正是李治親自為武皇後所書的立後诏,現在當衆宣讀,就是代表皇後娘娘的冊封儀式。

冊封儀式完畢後再是副使于志甯為武家送上“鸾書”。(鸾書就是婚書,婚書最早起源于唐代,被稱為“鸾書”、“鳳書”,是古代人們在結婚時使用的文式,婚書一般由男方父母或者尊長向女方父母或尊長緻送的具有一定格式的書信。唐代不但有婚書,還有和離書:一别兩寬,各生歡喜。)

在李治迎娶武皇後的婚事中就是正副使李績、于志甯作為尊長為武母楊氏送上李治的婚書:昔開辟鴻蒙,物化陰陽,萬物皆養,唯人其為靈長,蓋兒女情長,書禮傳揚,今成婚以禮,見信于賓......(網摘)

于志甯宣讀婚書之後,武母楊氏接過了于志甯的婚書,此時武皇後姿容悅色、儀态萬方,此刻她就是這天下第一新娘。

随行的司儀宮娥開始為她帶好鳳冠,穿上鳳袍,所謂鳳冠霞帔,面北而立。經過宮娥的一陣忙碌,武皇後遙向皇宮行禮拜謝“臣妾謝皇上之恩”,然後接過了李績雙手奉上的封後诏書和皇後鳳印。

在如意接過诏書和鳳印的時候李績高聲喊道:“臣等見過皇後娘娘,皇後娘娘千歲千千歲。”李績、于志甯等一衆從官跟着行禮。

然後是宮女、太監們“宮婢見過皇後娘娘,皇後娘娘千歲千千歲。”

再然後是沒有身份的普通人,包括武家的人和賀蘭氏,還有一些府外百姓皆是高呼:“庶民見過皇後娘娘,皇後娘娘千歲。”

這時候來參加妹妹親事的武家衆人也見到了賀蘭家的衆人,才知道大妹武順的兒子賀蘭敏之、女兒賀蘭毓之以及一衆賀蘭家人都住在武府,這是他們都沒有的待遇,作為武家的人沒有資格住進武府,身為外人的賀蘭家卻有資格?

武家衆人,尤其是武家大伯武士棱得知此事後尤其不滿,武府,武府,沒有武家男人算什麼武府?武順一個外嫁女一直住在這裡成什麼體統?就算是贍養楊氏也是武家兄弟的事,用不着武順。

現在武皇後的婚事武士棱不便多說什麼,但他已經在思考事後怎麼跟楊氏說明白這件事,武士棱看着這一處大宅院認為這就該是武家人的,不能讓外人鸠占鵲巢,武士棱還是有一定危機感的。

雖然整個武府都是喜氣洋洋,但也有人沒有參與其中,懷着孕的武順身體有恙,不敢露面,賀蘭家來人,自己的兒子女兒她都不敢見,怎麼敢見這麼多人?

還有就是三妹武青蟬,陪在她身邊還有一人,是跟着蘇定方西域一戰歸來的郭孝慎,青蟬因為害怕别人知道皇後娘娘的妹妹是個瞎子,可能會影響姐姐的名聲:“皇後娘娘的妹妹是個瞎子”,并且武府今天大家都在忙,青蟬怕自己出來給大家添亂,也就躲了起來,隻能遠遠的看着姐姐,郭孝慎一直陪在青蟬身邊。

武皇後挑目四顧道:“衆位平身”。

從這一刻起她就是名正言順的武皇後。

禮畢之後,武皇後乘坐鸾駕随着兩位迎親大使浩浩蕩蕩的開始回宮,在回宮的路上,鸾駕外是此起彼伏的“皇後娘娘”的呼聲,如意也是呼應着喊聲四處招手,這一場迎親算是為武皇後赢足了聲望。

文武百官此時則在肅義門齊集,準備迎接新皇後娘娘,李治也在那裡等着自己的新娘。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