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機,何以見得?”在諸葛承不再一意勸降後,苻堅終于來了一點興緻願意繼續聽他說下去。
“陛下請看,我翻折過的那一頁上寫着‘帝出五将久長得’。我以為五将當解為五将山,結合如今圍城之勢,谶言所說應該是讓陛下要棄長安而入五将山,借着五将山地勢之險要堅守,還能出城重新收集一部分辎重糧草,避開姚苌和慕容沖的鋒芒。”
“這兩者一為羌族,一為鮮卑,兩者之間的矛盾并不比他們和陛下之間來得淺,他們之所以能合作這麼久完全是看在了要攻下長安的份上。隻要陛下一撤,等他們中任何一方入城之後,這雙方之間必然形成新的大矛盾。到時候就是他們倆隔着長安城一裡一外互相攻伐,而陛下則可以在五将山重新休整兵力,等這兩方兩敗俱傷之後再出來坐收漁翁之利。”
“好像有點意思。”
苻堅依着諸葛承的指點翻到了那一頁,那上面果然寫着這麼一句谶言,因為《古符傳賈錄》是在民間流傳了很多年的書,苻堅又差人立即尋了一本過來,兩廂一對比之下果然那一本上也寫着同樣的那句“帝出五将久長得”的谶言。
既然兩本對上了,那麼這句谶言就沒有錯了。而苻堅聽剛剛諸葛承給他解釋的那番話也是覺得很有道理,無論是從現實情況的判斷上,還是整件事情的因果脈絡來看,的确去五将山是一個好的主意。
但是當前唯一一點的問題在于,像苻堅這樣的明君雖然也會參考各種神鬼之說,但行事決定還是靠着自己的判斷和觀察為重。他從來沒有試過完全照着一句谶言來做這麼大的決定,于是盡管他内心已經有點心動了,臉上卻還是猶豫不決。
諸葛承也知道他不可能憑着一本書上的一句話,再加上他三言兩語的幾句解釋就能騙得苻堅做出棄城而逃的決定。但是他既然開始了,就自然給自己準備了說服苻堅的後手。
“陛下,我也知這般做決定太過貿然,終究還是我剛剛學成離家,資曆輕淺,就算找到了辦法,自己也不是太過自信這個辦法會有用處。”諸葛承在這時候幹脆來了個以退為進,當着天王的面自貶了一番。
“不,你已經做得很好了,之前若不是因為你,那些城裡的落魄貴族叛亂恐怕就會要了孤的命了。可惜你那諸葛家傳手段好用是好用,卻終究沒法在數萬人的戰争裡拼殺,否則孤哪裡還用糾結,隻派你守城殺敵便是。”
“哎……如果景略還在,就能幫孤參謀參謀了,他熟讀各種兵法,又經曆大小戰仗無數,去五将山到底是不是招好棋他一看便知。”
諸葛承等的就是苻堅懷念他家武侯的這句話,他裝作突然想到似的起身上前,用非常細微的聲音對着龍椅上的苻堅遞了一句話。
“我還有個法子……雖然對死者不敬,但事急從權的話也許王武侯會諒解的。我可以用家傳學問替陛下請一下武侯英靈,陛下可以自己問他五将山能否去得。”因為要說的東西比較駭人聽聞,所以諸葛承幹脆隻用嘴型而不發聲地說出了後面這句,“也就是招魂。”
“招魂?!”
苻堅一向佩服漢人各種手段層出不窮,這也是為什麼他絲毫不介意讓漢人出身的王猛在他手下做到位極人臣的位置的原因。王猛也的确如他預期的那樣文韬武略樣樣精通,各種傳說中的奇技也會得很多,于是在苻堅想象中當年記載裡無所不能的諸葛孔明應該也不過如此了。但是如今真正見到諸葛家的傳人,等他幾次出手之後,苻堅才知道諸葛家傳裡還是有點别人根本想象不到的絕技的。
“這樣随意招魂的話會有什麼惡果嗎?”神鬼之事離普通人畢竟遙遠,苻堅也隻是基于一個普通人本能的想法想規避一點風險。
“請陛下放心,王武侯薨逝後,陛下各種祭奠供奉都做得很足。可以說于大秦來說,王武侯已經是鎮國英靈這樣的存在了。值此帝國存亡之際,我又用的是道門正宗的請神科儀,王武侯魂魄現身之際,于大秦國運和陛下氣運非但無損,還有增益,隻是事後還請陛下為王武侯再行追封供奉,以補足英靈的消耗。”
“那是自然,隻要能渡過此劫,孤事後定要釋道兩家為景略好好做幾場大型法事。再為他修座功德廟,讓他能保佑我大秦千秋萬代。愛卿招魂需要做點什麼準備嗎?”
“要準備的都不難,我會讓宮裡的人負責備齊的,今夜子時,我會開壇請王武侯英靈現身,屆時請陛下自行詢問便是。”
于是這場朝會裡,衆人迅速通過了諸葛承那個表面看來匪夷所思,但總算令君臣大家都相對滿意的提案,而下了朝的諸葛承被侍者引進了後宮裡開始做招魂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