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回答:“你看大佬的标注:飛鷹-2内部裝備有新型探測器,可記錄某個物體的振動模式,或根據物體部分推算出其特殊振動模式……”
“新的問題來了,什麼是振動模式?”
“……根據弦理論來看,是不是弦的振動模式?”
以“振動模式”這個詞彙為中心,交流站瞬間多出了幾千條評論,他們猜測、而又無法得知謎底。
“……不同的弦振動模式産生不同的粒子,但根據實驗來看,不同的物體也會在空間場上産生不同的振動模式,或許可以根據振動模式的差異,來尋找不同的資源物……”
綠眸的少年面容稚嫩,看上去不超過十五歲,但面對觀衆席中幾位聲名卓著的教授時,卻泰然自若地在他們面前流利地進行講解。
此時的他無法預知到未來,不知道他因此而遇到的災難,更無法得知,他将在另一個世界完成他的作品。
無數智腦捕捉到主人的意識波動,迅速展開光屏搜索“物體振動模式”,然而卻隻能無功而返。
确認搜索為空後,智腦自動跳轉回到簡知甯的設計圖上,散落為數個部分的機甲在頁面中心懸浮,并緩緩轉動,全方位展示着它們的結構與材質。
GR型泡沫星鐵包圍着機甲邊緣,作品标注解釋道:“利用星鐵特質,可将拆分後的機甲重新連接、并應用于普通機甲上。”
樂源來不及查看評價,目不轉睛地翻看着評論。
“振動模式或許是作者提出的新概念,但這個作品的重點并不在此,這是一種新的機甲模式,作者首次提出将‘機甲概念’應用于‘機甲’上,并組合出不同的效果。”
“他不能将兩種功能進行合并到一台機甲上嗎?這樣的話還用得着給機甲穿外裝甲?”
不能。
為了保證檢測儀核心與外界隔離,有一層金屬膜在它的外部包裹,将它與外界分隔。但缺點是,它有概率導緻機甲内部儀器失靈,為避免機甲駕駛過程中出現障礙,簡知甯利用磁懸浮将外裝甲控制在機甲周圍,如此避免機甲失靈、提高掃描檢測準确率。
這部分注解出現在智腦上,有人評論道:“機甲外裝甲,這可以算是新的機甲類型了,作者為什麼不發電子期刊申請,而是發表到這種網站上?”
這條評論石沉大海。
申請開啟機甲新序列、與發布文章都是高等居民所享有的權利,作為邊緣居民,簡知甯顯然不具備這種資格。
設計圖紙仍在光屏上展示,交流站的浏覽量衆多,這張圖紙不知是否已經出現在聯邦機甲設計師協會的智腦上。
樂源感慨一句,關閉交流站頁面,點開兩人的通訊。
簡知甯一共向他發去了三張圖紙批注、與長達一千字的總結,他的評價并沒有帶很多個人感情色彩,隻是在最後三段的批注中,他的批評依然讓樂源愣了愣。
上課時老師隻教他們要按照課本上的方式設計機甲,原來是考慮了戰鬥方式與駕駛員方面的影響?
樂源細細看完批注,蹭地從床上爬起,直沖向隔壁拍門,并瘋狂發送來訪申請:“老楊!别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