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号艙門對于私人使用的穿梭機而言其實就足夠了,而采用中型号艙門設計的穿梭機,在個人出行用途中已經顯得有些龐大。不過對于姜祎成這個遠航設計院的前院長而言,機庫裡有幾架大家夥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姜祎成在智能家居系統中查詢了那幾架有中型艙門的穿梭機的狀态。其中有七架已經超過一年沒有檢修,而且無動力航行裡程小于10萬公裡。
要知道穿梭機可不僅僅是一個會動的玩意兒,所有載人航天器所必須實現的功能,都是隔絕乘客與外部惡劣的太空環境。而這種隔絕必須是穩定的。
盡管從理論上由于量子效應的存在,世界上并沒有絕對密閉的系統①,但宏觀上的密閉顯然是需要達到的。在穿梭機出廠之前,要經過一系列的内部穩态維持測試,不過有經驗的駕駛員仍然會讓新到手的穿梭機在衛星軌道上無動力滑行幾圈兒,看看出了實驗室後穿梭機在實際太空環境中表現如何。
這個過程被稱為“煲船②”。在老司機眼裡,穿梭機都是要“煲”的。有人“煲”上幾圈兒就覺得能用了,這的确是有實操檢查的效果;而有的老鳥非得“煲”上幾十上百圈兒,大約可能隻是心理作用占大部分了。
姜祎成作為專業人士,并不相信什麼“煲船”之說,但穿梭機沒有繞地球滑行個幾圈兒,開着也不順手。因此還是要選一架真正開過的。
而把航行裡程大于100萬公裡的穿梭機信息拉出來,其中帶有中型艙門而且型号比較新的就隻有一架了。
姜祎成粗略地看了一眼她這架“獨苗兒”,發現這位寶貝兒竟然還是她曾經親手設計的。當初是搭配她自認為是飛船設計師生涯中的傑作、初始“遠航”系列飛船的繼承者“熱寂③”級,姜祎成設計了這個配套的穿梭機型号。“熱寂”級飛船是專為進行超遠程航行的星際探險家準備,而配套的穿梭機也是為了适應在不同大氣狀态的行星與衛星降落,配備了最大可變性的空氣動力學機翼和八方向矢量發動機。
這個型号的穿梭機可謂是深得“大艦巨炮”的深傳,隻不過這裡大的不是炮塔,而是反沖發動機。功率大、數量多的發動機,也導緻這一型号的穿梭機總體積顯著高于同類平均,而在遠航設計院銷售部被戲稱為“巨型八爪魚”。
現在看來,這架穿梭機為了機動性和靈活度,在設計美學上的确有所犧牲。不過姜祎成對它還是喜歡的,主要是也沒别的可選。
她通過智能家居系統将這架“巨型八爪魚”解鎖,自動行駛到機庫出口處。而後姜祎成離開了自己的房子,乘上穿梭機直接出發,去到同步軌道上的遠航設計院第二車間進行檢修。
——
雖然飛船設計師的設計類工作很多都是在地面,通過地府計算機支持的仿真系統完成,但真正制造和測試航空器還得到太空當中進行。
遠航設計院的主要車間從一編到九,除了第四車間是環形加速器④之外,其餘的都在地球同步軌道上以空間站形式運轉。對于遠航設計院的空間站而言,它們顯然都是有檢修穿梭機能力的。而姜祎成選擇第二車間,主要是因為當前時刻第二車間距離她的居住地最近。
然而當她開着她的寶貝穿梭機來到遠航設計院第二車間時,卻遇到了一位不速之客——或者更确切地說,她對于對方而言才是真正的“不速之客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