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了杜秀才搭線,找了裡正,表達了想要定居下來的意思。
裡正見這群人中青壯漢頗多,且還有人有那斷症開藥的本事,便利落地答應下來,帶着幾家的主事人到縣衙落下了戶籍。
自此,盧家并韓家、張姓兩家在杜家村住了下來,之後各家各自開荒置宅,不再贅叙。
又說這盧家,落戶後,盧爺爺花了十兩銀子購置了村西面的二十畝荒地,又在這荒地上蓋起了三間兩椽的瓦頂草頂黃土房,中間的一間作為正堂,盧爺爺住在右邊的屋子,盧氏兩兄弟住在左邊的屋子,又在正屋的右側搭了一間竈房。
盧爺爺和盧家兩兄弟都是能幹人,在購置的荒地上開墾出十八畝田地,兩兄弟也頗有些打獵的本事,靠着村民借的糧食和山裡獵到的野物,盧家順利地度過了初時最難的一年。
又過了兩年,盧家有了餘糧,兩兄弟在山裡獵到的野物在鎮上陸續換了些銀子,日子好過了起來。
這一年,盧大富二十一歲,盧大貴十九歲,都該娶妻了。
可盧爺爺一個大老爺們如何去給兒子尋摸親事?
好在盧家兩兄弟都身形高大,長相周正,盧大富到裡正家接車運餘糧到鎮上賣時,裡正家小娘子看上了盧大富。
裡正和裡正娘子見盧大富着實能幹,說話行事頗有章程,且嫁過去就能當家,不用伺候婆母,也頗為贊成這門婚事,便找了杜秀才去盧家透風。
再說這杜秀才,杜娘子終究沒能撐下去,兩年前的冬天去世了,如今,杜姑娘十七歲,等出了孝便是十八了。
杜娘子去世前,都是盧家兩兄弟代為進山尋藥,杜家為表感激,杜姑娘便幫盧爺爺和兩兄弟做些縫補的活。
當然,明面上都說是杜娘子做的,可杜娘子都起不來身了,還怎麼做活。
這杜姑娘繼承了杜娘子的刺繡手藝,且更具天賦。
盧爺爺一直希望杜姑娘能成自己的兒媳婦,可先前家中條件确實是差,杜姑娘能繡花,會識字,自己如何能開口?後來家中條件好了,杜姑娘又在孝期中,就更沒法說了。
這天,杜秀才詢問杜姑娘對盧大貴的看法,杜姑娘回說全憑爹做主。
傍晚,杜秀才來到這盧家,先是說起裡正對盧大富的贊許,又是提起裡正家小娘子正值婚嫁,盧家一聽大喜,父子兩商定次日一早便去尋了媒婆到裡正家說媒。
借着喜慶的氣氛,又說起了杜姑娘的婚事,兩家人一拍即合,商定好杜姑娘出孝期後,兩人就成婚。
兩家還商定,盧大富、盧大貴都成家後,就把家分了,盧爺爺跟着盧大富生活,這麼着杜秀才也能跟着女兒女婿一起生活。
不久,盧大富就和裡正家的小娘子成了婚,裡正家還帶着幾個兒子幫着盧家,在正房左右兩側各加建了兩間廂房,擴大了竈房,再給搭建了雞舍。
又過一年,盧大貴和杜姑娘成了婚,兩兄弟分了家,盧大貴小兩口得了六畝田,十兩銀子,加上杜家原有的土地,日子過得很不錯。
盧家妯娌倆都姓杜,村裡人便稱裡正家小娘子為盧大娘子,杜姑娘為盧二娘子。
兩兄弟分家不分心,兩家人十幾年來一直密切往來着。
說回現在,在盧二娘子的巧手下,盧曉曉的頭發被挽成了同心髻,再插上一把小木梳固定,斜插一枚绯紅色絹花钗子,配上一雙杏子眼,分外的嬌俏可愛。
十二歲又稱金钗之年,是古代女子重要的年齡,到了十二歲意味着告别了童年,就可以戴钗钗飾,打扮自己了。
插上钗子,盧曉曉急乎乎的便要起身,盧二娘子把她輕輕的壓坐在凳子上,理了理碎發,道: “着急忙慌的像什麼樣子,那竈房還能跑了你的。”
是了,盧曉曉高興地并不是今天能打扮了,而是從今天開始,她便能在家裡掌廚了!她等這一天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