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頌年不為所動,仍舉杯抿茶,“我身份不夠,提了幾次辭呈都無人批,除了來找把我拉進來的始作俑者,還能去何處申訴?”
“我還想尋地兒申訴呢!”
江淮景煩躁的将手中廢紙砸向梁頌年,後者皺眉接下,随即展開一看,皺皺巴巴的紙面上,竟是上奏的草拟。
梁頌年頓了頓,擡頭問:“你奏請幾次了?”
江淮景洩氣,“三四回了吧。”
梁頌年哭笑不得,“既讓我去承陽縣,又不肯放我走,這陛下葫蘆裡到底裝的什麼藥。”
江淮景撇了撇嘴,沒接話。
“行吧。”
梁頌年起身,撿起江淮景方才丢于一旁的筆,蘸了蘸墨又塞回他手裡,語重心長道:“還請協辦大人如實禀奏,盡快放卑職離部。”
他說罷轉身欲走,江淮景趕忙抄起手邊那本待整理的冊子,“欸!把分你的活兒幹了去!真當自己能吃白飯呐!”
梁頌年頭也不回地擺擺手,“月底才交的,不至于耽誤卑職午休吧。”
承陽縣并非窮苦之地,可仍難承載數以千計的災民。
林知瑾遞到中央的文書,快馬加鞭來個回也用去了半月時光。
後雖得了消息迎接特使,卻左右等到了月末也沒見個影。
林知瑾不好直書催促,隻叫承陽縣令以接人為由,去京都詢問進程。
直到六月初,吏部才終于批下來梁頌年的辭呈,期間百般瑣碎事宜,又涉諸事拖延,啟程時已至月中。
出發當日,林知瑤送他至城門。
梁頌年琢言良久,最終隻道:“我此一行說不準歸期,還望夫人平安順遂,事事如意。”
林知瑤嗤了一聲,“真是走馬上任了,竟說出這麼客氣的場面話。”
梁頌年曬然,“分别之際,真心話不中聽的。”
林知瑤道:“怎麼不中聽了?你且說說看。”
風過鬓邊,吹起了林知瑤臉側碎發,梁頌年瞧見了,下意識的伸手過去,指尖劃過而挽起至耳後。
忽然湊得近了,再一對視,便帶上了些莫名的暧昧。
“我與你分開太久了,以至于回到你身邊後,總是想賴着你。因此,今日要離去,我心中傷感,說不出什麼好聽的來。”
林知瑤呼吸一滞,随即耳尖兒便被燙紅。
梁頌年總是這麼直白,對待感情也是,堅毅而熱烈,卻又倔強的偏執。
就像當年她改嫁的消息傳遍京都,他不顧家族影響,追到相府叩門相問。
最後鬧的他遠赴北疆,兩人生離,才算平息京都滿天議言。
涼意點在了耳朵上,驚得林知瑤周身一簌,方後知後覺是梁頌年的手指。
她皺眉擡眸,正對上梁頌年含笑的模樣,未等開口,便聽他先道:“你這樣,我很是歡喜。”
“孟浪!”林知瑤佯嗔一句,偏過頭,将仍發燙的耳朵與他的指尖兒分開距離。
梁頌年見她如此,忍不住逗逗,便低頭在她耳邊小聲道:“為夫不明白,與發妻厮磨竟也算孟浪輕浮之舉麼?”
林知瑤應對不來他這反常的樣子,猛的退出去兩步,側頭咳了咳作為緩解,緊接着朝身後喚道:“銀花!我讓你拿着的東西呢!”
夫妻兩人道分離,銀花作為懂事的丫鬟,當然是能站多遠站多遠,反正伸手能招呼過去就行。
所以,正百無聊賴發呆,站的又遠的銀花聽到突然的大喊,吓得邁步時左腳把右腳絆住,險些頭杵地上。
“來了來了!”
銀花嘴上回應,心裡吐槽,腿上踉跄着把揣在懷裡的包裹遞給了林知瑤。
梁頌年不明所以,隻盯着林知瑤将兩層絲絹打開,拿出收在裡面的東西。
“香囊?”
梁頌年面露喜色,“你親手繡給我的嗎?”
林知瑤還在剛在的情緒裡沒開解出來,隻撇嘴悻悻道:“被禁足在景秀宮的時候随手做着玩兒的。”
梁頌年舉起香囊,借着日光細細觀摩。
天晴色荷包樣式上,繡有黛藍卷紋作襯,主圖為鵝黃與褐色交織而出,點綴金絲勾線,另配玉環與流蘇穗子。
“這鴨子繡的如此精緻,才不是随手玩出來的!”
梁頌年誇獎才出口,東西便被林知瑤一把奪了回去。
“你瞪着眼睛瞧半天就瞧出個鴨子?!”
梁頌年怔住,繼而試探道:“這…不是鴨子嗎?”
林知瑤閉了閉眼睛,欲将東西收起來。
梁頌年連忙去攔:“好好好,我眼拙了,你别拿走啊。”
此刻銀花見氣氛不對,恐誤傷了自己,正不動聲色地往後踱步。
林知瑤氣頭正盛,喊了句:“銀花!”
被點名的人條件反射站定在原地,心裡叫苦不疊。
林知瑤頭也沒回,自然不知身後情況,隻自顧自的吩咐道:“告訴他,這是什麼!”
銀花立刻清了清嗓子,回道:“一隻非常傳神并好看的孤鳥,靈感來自惠貴妃宮中養的那隻金絲雀,後又與空中飛過的雁群結合,最終繡制而成。”
梁頌年凝眉,“孤鳥?”
林知瑤道:“對!”
梁頌年小聲抱怨道:“别人多送鴛鴦、鶴或驅邪猛獸,怎得到我偏偏是孤單的鳥……”
林知瑤見他這副不滿又不敢言的樣子,心情好多了,這才展開笑顔上前去。
“倦鳥知返,你日後佩戴這香囊,也要時刻記得送你此物的人,一直在家裡等你回來。”
聞言,梁頌年瞬間散去陰霾,又開心得不知道該如何表示,竟擡手将林知瑤抱了起來原地打轉。
林知瑤措不及防雙腳懸空,邊拍他邊呵斥:“這成什麼樣子!快放我下來!”
梁頌年是聽話的把人放了下來,卻又忍不住附上額頭一吻,無賴道:“怎麼辦啊,我舍不得走了。”
林知瑤連忙推開他,“本是想在你過陣子生辰時送你的,要不是你此行不知歸期,我才不與你矯情這些。快去吧,叫旁人見了要笑掉大牙了。”
“聽夫人的。”
梁頌年莞爾,“為夫此去,定盡全力,早日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