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沉默,沒有人反對也沒人敢贊同。
談話聲音又嗡嗡的響起,但是壓低了許多,大概就是贊揚左司馬為人寬容正直、右司馬吝啬霸道。昌尤拈着胡須也不說話,聽了半日便回到自己營帳裡。
嗬!這些無知的流民,人有人的用途,鄂君又怎麼會分不清楚?
自楚軍慷慨救濟以來,對比秉承天子之威儀施救百姓,叛軍拒收災民且見死不救。不論在輿論和民心上,楚軍壓倒性占據上風。
于是楚軍廣泛宣傳:如想要大範圍救災,當務之急必須圍剿叛匪。
災民為了獲得一口飯吃,紛紛加入軍隊,這些人對奴隸占山為王的仇恨,比旁人更甚!軍民一心、同仇敵忾!其中不乏深知馬鞍山地形地勢者,衆人無不踴躍提供情報,獲取賞銀和榮譽。
宣傳攻勢下,百姓紛紛認為:奴隸違背天道大義,違抗王命!所以上天才派遣蝗災來懲罰人間。又因為他們的存在導緻楚軍切斷前方糧食供應,不能大範圍救災,釀成人間慘劇!何況這些奴隸對災民見死不救,楚國卻保障了基本國民供給。
一時之間,師出有名,士氣大振!
公元前556年,就是齊靈公二十六年(前556年)晏弱病死,晏嬰繼任為上大夫。姬姓 ,晏氏字仲,谥“平”,史稱“晏子。國内晏子力排衆議,請求靈公以低廉的糧食價格,接濟楚國叛軍。
晏子認為:楚,南夷民族,虎狼之師!發展壯大之後必然是齊國大患。眼下晉國對齊虎視眈眈,索性銅錄山叛亂牽制着楚國。
晏子在閱讀了此次交戰的情況,當看到鄂君的戰争檄文時,臉上頓時一片陰雲
1、蝗災導緻糧食歉收,人間生靈塗炭,皆因奴隸背棄君主引起上天震怒!眼下隻有平息禍亂,才能安撫上天,蝗災自然就會停止。
2、災難期間,楚國秉承天子恩威,施救難民于水火。叛軍卻關城門,将餓死者屍體抛出寨門外(怕瘟疫)。楚軍為正義之師。
3、眼下匪患在外,施救工作無法大規模開展,邊陲小國必須協楚讨賊,早日平銅錄山之亂!
齊國大夫晏子看罷,拍案而起。
近日朝中對楚國義舉贊同者頗多。因為蝗災亦波及齊國!老貴族紛紛屯糧、吞面,發國難财,對于晏子施糧食給叛軍觸及自己利益的做法,诽謗痛恨。不少臣子面見齊靈公,稱奴隸起義震怒上天怕牽連齊國遭至災難,請求切斷對奴隸叛軍的供給!有不少陳腐衛道士認為,楚國出兵剿匪方為義舉,齊國不應該幹涉。
展開檄文又看了一遍,心中凜然
“楚鄂君,年紀輕輕卻如此老辣!此人将來諾把持朝綱,實為威脅。”
面對群臣的議論紛紛,靈公采納了晏子的意見,并沒切斷奴隸叛軍的糧食補給。隻是從表面上的接濟轉移到了地下,以防他國站在道德立場上非議。鄂君的戰術并未從實質上影響越-齊間糧食補給線。
晚飯時分,信使前來通報。
年輕的貴族少年正在和衆将士商議
“檄文内容已經極度簡化,到婦孺老少皆懂的程度,經由災民間大幅度傳開了。我軍士氣大振,恨不能一夜間間平定匪患!”
“好”
“您要找到人也找到了。好幾個當地人,據說熟知當地地形、地勢,希望能協助我軍。”
“有幾個”
“三十餘人,其中有一個羊倌,據說世代在馬鞍山放羊,對當地道路非常熟悉。”
“很好!我知道了,下去吧。”
子皙望着衆将士
“馬鞍山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正面突破絕無可能。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引誘出敵軍主力一舉擊潰。我們唯一辦法是截取糧草!上次奇襲作戰,對敵人軍心影響極大,但繞道敵軍後方,我們的風險也很大。馬鞍山為交通要道,商業樞紐,不排除敵人用小路運輸糧草的可能。”
他望着晔
“熟知地形極為關鍵!繞道敵人後方攻擊,懂得撤退更加關鍵,稍有不慎就會全軍覆沒。傳令下去,把部隊開到孫姑河方向,戰鬥就要全面開始了。”
孫谷河是黃海延伸段到境内形成的、内路河流分支。和平時期是一個毫不起眼的村莊,距離馬鞍山附近。剿匪期間,這個地域的重大戰略價值開始突顯。沿着孫谷河一支細流,通過水域網迅速調配糧草兵力,這樣的速度比起陸地行軍快很多,地域上大大縮短補給線距離。
這裡和馬鞍山之間是一片低矮山包,未曾有任何地圖标注道路。但是楚國軍隊到來之後,短短數天之内,砍伐草木植被,創造出一條可以讓軍隊直線通行的道路。這條路的盡頭并不是馬鞍山而是一道河流,在雨季需要乘舟渡過,在旱季僅凫水就可以了。
楚帝國的軍隊就像一張蓄勢已滿的長弓,通過這條直線通行的道路可以插到齊、越之間的通商大道。就像一個D字,繞開了馬鞍山的商道樞紐。對于叛軍更為不利的是,在齊越之間夾有一個小國,鄭國凡糧草運輸,必先經過鄭國國境,這就給楚軍提供了情報來源。
暗地裡,楚鄂君和鄭國公修好,送之天下奇珍火浣紗、龍宮床,輔之以銅礦千但。鄭公乃是昏庸無能之輩,蝗災蔓延到國境産生動亂而無法平息,國内緊缺糧食,鄭國公答應了楚國的提議:
鄭國告知楚軍,從齊境内運輸銅錄山的糧草動向,一旦楚軍截獲,按照4/6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