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公孫弘,是齊菑川國(今山東省壽光市南、青州市北部和東部、以及淄博市臨淄區東北一帶)薛縣人(今山東省滕州市),表字為季。他年輕時當過薛縣的監獄官員,因為犯了罪,被免官。他家裡窮,隻得到海邊去放牧豬羊。直到四十多歲時,才學習《春秋》及各家解釋《春秋》的著作。他奉養後母孝順而謹慎。
建元元年,天子剛剛即位,招攬賢良文學之士。當時,公孫弘已經六十歲,因為賢良被征召為博士。他出使匈奴,回來後向皇帝報告情況,但報告不合皇帝的心意而發怒,認為公孫弘無能。公孫弘于是稱病免官歸家。
元光五年(前130),皇帝下诏書,征召文學,菑川國又推薦公孫弘。公孫弘向國人推讓拒絕說:“我已經西去京城接受皇帝的任命,因為無能而罷官歸來。希望改變推舉的人選。”國人卻堅決推舉公孫弘,公孫弘就到了太常那裡。太常讓所征召的一百多個儒士分别對策,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按等次被排在最後邊。全部對策文章被送到皇帝那裡,武帝把公孫弘的對策文章提拔為第一。公孫弘被召去進見皇帝,武帝見他相貌非常漂亮,封他為博士。當時,皇帝正在開通西南夷的道路,并在該地區設置郡縣,但巴蜀地區的民衆對此感到困苦和不滿。皇帝因此下诏,派公孫弘前往視察情況。公孫弘視察歸來,向皇帝報告,極力诋毀西南夷沒有用處,皇上沒采納他的意見。
公孫弘讀書多見識廣博,他常常說很多君主的問題在于心胸不夠開闊,而人臣的問題多在于不夠節儉。公孫弘蓋的是布被,吃的東西不注重肉類。後母死了,他守喪三年。他每次上朝同大家議論政事,總是先開頭陳述種種事情,讓皇上自己去選擇決定,不肯當面駁斥和在朝廷上争論。皇上觀察他,發現他的品行忠厚,善于言談,熟悉文書法令和官場事務,而且還能用儒學觀點加以文飾,于是皇帝非常喜歡他。在兩年之内,他便官至左内史。向皇帝奏報事情,公孫弘不會在朝廷上與皇帝帝直接争辯。他通常會與主爵都尉汲黯私下請求接見,由汲黯先發表意見,然後公孫弘再補充自己的看法。皇帝對此表示滿意,并且采納了他們的建議。因此,公孫弘逐漸得到了皇帝帝的親近和寵信。他曾經與公卿們事先約定好了要向皇帝談論的問題,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卻違背約定,而順從皇上的意旨。
汲黯在朝廷上責備公孫弘說:“齊地之人多半都欺詐而無真情,他開始時同我們一起提出這個建議,現在全都違背了,不忠誠。”
皇上問公孫弘,公孫弘謝罪說:“了解我的人認為我忠誠,不了解我的人認為我不忠誠。”皇上贊同公孫弘的說法。皇上身邊的受寵之臣每每诋毀公孫弘,但皇上卻越發厚待公孫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