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史記節選 > 第98章 太史公自序4

第98章 太史公自序4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禮經》規範人倫秩序,因此擅長指導行為;《尚書》記載先王政事,因此擅長治理國家;《詩經》描繪山川草木鳥獸雌雄,因此擅長教化風俗;

《樂經》培育和諧心境,因此擅長調和情感;《春秋》明辨是非曲直,因此擅長治理人心。所以說:禮法約束行為,音樂陶冶性情,政書指導治國,詩歌傳達情志,易理闡釋變化,春秋彰顯道義。若要撥亂反正,沒有比《春秋》更切近的經典。

《春秋》雖僅數萬字,要旨卻有數千條,世間萬物的興衰聚散都蘊含其中。春秋時期記載的弑君事件有三十六起,滅亡的國家達五十二個,諸侯失位逃亡者更是不計其數。究其根源,都在于喪失了根本道義。正如《易經》所言'失之毫厘,差之千裡',也如古語所說'臣弑君、子弑父,絕非一朝一夕之故,而是長期漸變的結果'。因此,治國者不可不讀《春秋》——否則前面有讒臣而不察覺,後面有奸賊卻不知曉;為臣者不可不讀《春秋》——否則處理常規事務不知變通,遭遇突發事件不懂權宜;作為君主或父親若不通曉《春秋》大義,必将背負首惡之名;作為臣子或子女若不通曉《春秋》大義,必會陷入篡逆弑殺的罪名。

這些人本意或許良善,卻因不明大義而遭受譴責卻無法辯駁。若不通曉禮義真谛,就會導緻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君失君道則臣民犯上,臣失臣道則遭誅殺,父失父道則昏庸無德,子失子道則大逆不孝。這四類行為,是天下最大的罪過。若将這等大罪加于其身,他們也隻能承受而無法推脫。所以說《春秋》是禮義的根本準則。禮制防範于未然之前,法律懲治于既成之後;法律的作用顯而易見,而禮制的防範之功卻往往被忽視。"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