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孫的使者看到漢朝人口衆多、物産豐富,回去之後報告給國王,于是烏孫國對漢朝更重視了。
這以後一年多,張賽派出使大夏等國的使者,漸漸開始和其他國家的人一同回來,于是西北各國開始和漢朝有了來往。
由于這種互通往來是張骞開創的,因此以後出使西域的人都自稱“博望侯”,以此來取得外國的信任,而外國也因此而信任他們。
自從博望侯張骞去世以後,匈奴聽說漢朝和烏孫互通往來,非常生氣,打算攻打烏孫。
等到漢朝出使烏孫,并且還從烏孫的南部出發,連續不斷到達大宛、大月氏等國,烏孫于是害怕起來,派出使者向漢朝進獻馬匹,希望能夠娶一位漢朝諸侯的女兒并結成兄弟之國。
天子向大臣們征求意見,大臣們都說“一定要先讓他們送上聘禮,然後才可以把諸侯女兒嫁過去”。
起初,天子打開《易》進行占蔔,蔔辭上說“神馬當從西北來”。
漢朝得到了烏孫的好馬,将其命名為“天馬”。
後來又得到了大宛的汗血馬,比烏孫馬更加健壯,于是就将烏孫馬改名為“西極”,将大宛馬命名為“天馬”。
這時,漢朝開始修築令居以西的長城,又設置酒泉郡,開通和西北各國的交往。又派出更多的使者出使安息、奄蔡、黎軒、條枝、身毒各國。
而天子特别喜歡大宛馬,于是出使大宛的使者更是絡繹不絕。
那些出使外國的使者,人數多的有幾百人,人數少的也有一百多人,人們所攜帶的東西與博望侯張骞那時大緻相同。
後來次數多了也就越來越熟悉了,人數也随之漸漸減少。
一年中漢朝要派出去的使者,多的時候有十幾次,少的時候也有五六次。
去遠的地方,使者得八九年回來,近的地方也要幾年才返回。
當時漢朝已經将南越滅掉,蜀、西南夷都震驚不小,紛紛派出官員入朝表示誠意。
于是漢朝設置了益州、越西、牂柯、沈黎、汶山郡,希望土地相連直到大夏。
于是漢朝每年派出包括柏始昌、呂越人等人在内的使者一年有十幾次,從這幾個新設的郡出發前往大夏,但是又都被昆明阻攔,使者被殺,錢物被搶,終究沒能到達大夏。
漢朝于是征發三輔的囚犯,加上巴蜀幾萬名士兵,派郭昌、衛廣兩位将軍,前去攻打昆明攔殺漢朝使者的人,漢軍殺死和俘虜幾萬人後就撤走了。
以後漢朝又派出使者,昆明依舊劫掠殺害,通往大夏的道路最終也沒打通。而北邊取道酒泉去大夏的使者已經很多,外國人對漢朝的布帛财物也越來越厭惡了,不再重視這些東西。
自從博望侯張骞憑借打通和外國的來往道路而尊貴起來,那些後來跟着出使的官吏和士兵争相上書,講述外國的奇聞異事和奇珍異寶,請求出使。
天子認為外國路途遙遠,不是每個人都願意去的,于是就接受他們的要求,頒給他們使者的符節,招募官吏和百姓時也不再問他們的出身,讓他們聚集人手便派他們前往,廣開出使外國的門路。
那些往來出使的人不能不做下侵吞布帛财物的事情,有的甚至背離了出使的宗旨,天子因為他們熟悉西域情況,所以通常就深究他們的罪行判成重罪,以激勵他們再次出使來立功贖罪。
這樣一來,出使的事端無窮無盡,他們也很輕率地就觸犯法律。那些官吏士卒也常常大力稱贊外國的見聞,話說得誇張一點的人就被授予正使,話說得謹慎一點的人就被授予副使,所以那些胡說八道、道德敗壞的人都争相仿效。
那些出使的人出身都很貧窮,将朝廷贈送給西域各國的禮物據為己有,打算低價出售給外國以謀取私利。
外國人也讨厭漢朝的使者各執一詞、輕重不一,揣度漢朝軍隊相距太遠,鞭長莫及,于是斷絕了漢朝使者的食物以此刁難。
漢朝使者因為食物斷絕而積怨,以至于相互攻擊。
樓蘭、姑師是小國,處于交通要道之上,攻擊劫持漢朝使者王恢等尤其厲害。
而匈奴的偷襲騎兵更是經常攔擊出使西域的使者。
使者争相控訴外國的危害,雖然也有城鎮,但是兵力薄弱,容易攻取。
于是,天子派從骠侯趙破奴率領屬國騎兵及各郡的幾萬名士兵,來到匈河水邊,想要進攻匈奴,但是匈奴軍隊撤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