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宜嫁娶。
自莫問天到長安,便着手安排明昭和容清雪的婚事。
因為容清雪長于青岫山,家中又已無長輩,便把大婚章程定為,新娘從明府出嫁,新郎接親後繞長安三十六坊一圈,最後走朱雀街回明府拜天地。
一大早,明府便儀門大開,自明府為中心,向街道兩側遮挂紅綢,整條青羅街皆是鋪天蓋的喜慶之色。
坊間鄰裡早知明府少爺要娶親了,娶的聽說還是一個鄉野女子,因為有救命之恩,明少爺就以身相許,是以許多人來看熱鬧。
明府熱熱鬧鬧一整日,黃昏時,新郎終于要接了新娘從明府出來了,圍觀的人有路過不知内情的,好奇問道:“這新娘子怎麼從婆家出嫁?”
自然有熱心人答他:“新娘子對明少爺有救命之恩,不然一貧家孤女,怎能嫁給巨富明家。新娘沒有娘家,自然隻能從婆家出嫁了。”
有人酸道:“齊大非偶,這新娘子孤身一人,又是這般高嫁,以後還不知要做小媳婦受多少委屈。”
此時鑼鼓喧天,新郎騎着高頭大馬自明府出來,一身精緻華貴的大紅喜袍,更顯豐神俊朗,如玉面神君,圍觀的大姑娘小媳婦都直愣愣看着這俊美郎君。
忽聽有人說道:“能嫁給這樣的夫君,什麼委屈受不得呢。”衆人深以為然。
說話間,喜轎都走遠了,可跟着的嫁妝還沒擡完,有心人一數,竟是一百二十台嫁妝,堪稱十裡紅妝。
衆人一時都無言,半晌才有人歎道:“明家真是厚道人家。”蓋因皆知嫁妝是明家一手置辦,且嫁妝是要歸新娘子,這是寫在律例中的,這般大手筆為新娘置辦嫁妝,是真心要報救命之恩。
二月末的長安城,依然有料峭寒意,明昭身上喜袍用最厚實的明光錦裁成,領口還綴了一圈風毛,十分緩和,因此他騎着馬緩緩穿過長安時,始終儀态舒展,身姿翩然。
路過大明宮宣武門,前面擠了許多人,隐約聽着是說:“放榜了——”
迎親車隊的儀官兒大聲喊道:“麻煩讓一讓—”
可前面圍着看榜的人還是堵個水洩不通。
儀官無奈,這下子隻能繞路,不過想到明府給的豐厚禮金,便再努力一下,報出主家名号,扯開嗓門喊道:“明府明昭少爺大婚,勞駕大家讓迎親車馬過去——”
前面看榜的人似乎是靜止了,儀官兒正要掉頭繞路,忽然那人群裡不知誰喊了聲:“明昭少爺大婚!!”
人群呼啦一下子朝迎親車隊沖了過來。
吵吵嚷嚷,隻聽到什麼:“是那個明昭嗎?!真的是他?!”
“狀元郎!明府明昭!”
還有什麼“金榜題名日,洞房花燭時。”
“新郎官是狀元郎!”
等他們湊過來,這邊迎親車隊也知道怎麼回事了,今日春闱放榜了,自家少爺高中狀元!自然個個挺胸擡頭,滿面容光。
而那群圍着看榜的舉子或者舉子家中的奴仆,過來看到這一身喜服芝蘭玉樹的玉貌仙郎,也驚歎無言,真是人比人氣死人啊。
不過這可是狀元郎,以後前途無量,衆人還是紛紛恭維賀喜道:“才貌雙全”“雙喜臨門”“白頭偕老”“少年英才”…
這下不用儀官兒扯着嗓子喊讓一讓了,衆人早讓開了道路,讓這隊迎親隊伍過去,待看到後面的十裡紅妝,更都是滿心豔羨,心中感歎。
這隊迎親的隊伍經過朱雀大街,路旁已擠滿了圍觀的人,狀元郎今日大婚,誰都想瞧瞧這位新郎官。
早在口口相傳中知道新婚夫妻的姻緣故事,待看見了仙姿玉貌的俊美新郎,女子們個個都惋惜怎麼不是自己救了這狀元郎呢。
這一遭恐怕無人不知永安二十六年姿容絕世的狀元郎,無人不知明家少爺和少夫人的千裡姻緣一線牽,無人不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佳話。
天色漸晚,迎親隊伍終于回到明府,明府這邊早收到消息,少爺高中了,自然是喜上加喜,門口圍觀的比出門時還多,還有特意從别的坊街過來看熱鬧,沾喜氣的。
明昭下馬,取了系着紅綢的弓箭,穩穩三箭射在喜轎門上,親手扶着新娘子踏出喜轎,二人手執紅綢,并肩往正堂而去。
高堂之上,隻坐了莫問天一人,他今日鬓發規整,風度翩翩,神色莊重,待一對新人進來時,欣慰一笑。
一拜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