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評論區裡有親提到,金庸的這種寫法和阿加莎筆下的的羅傑相似。非常巧的是,金庸自己在《神雕俠侶》的後記裡就提到了阿加莎的偵探小說:
【如果楊過是福爾摩斯,或是英國偵探小說家克麗絲蒂筆下的白羅或瑪波小姐,又如是包公、況鐘或彭公、狄公,當然他會頭腦冷靜地搜集證據,詢問證人(例如程英、黃藥師),然而他是性格沖動的楊過。性格沖動和聰明絕頂毫不矛盾,隻有某些不喜歡藝術的科學家才會以為兩者矛盾。
讀偵探小說,要理智地讀,推想犯罪者的心理,從偵探的角度,追尋線索,設想各種可能的情景,再用證據去證實或推翻設想。
讀武俠小說(《鹿鼎記》是例外),要熱情洋溢地讀,跟随熱情、正直而沖動的角色,了解他做熱情的事,做正直的、不違自己良心的事,不自私自利,不要老是計算是不是有好處、有利益,應當時常想着應該還是不應該?】
沒人說要像看偵探小說那樣去讀武俠,他自己卻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說起怎麼讀偵探小說。
而金庸在訪談中承認,英國偵探小說家阿加莎·克裡斯蒂的小說,他差不多全看過,因為他發現,“偵探小說的懸念與緊張在武俠小說裡也是兩個很重要的因素。”
所以他自己的說法是不是很矛盾?但是有一條很清楚,金庸自己承認讀完了阿加莎的小說,并且借鑒在自己的武俠小說裡。
而阿加莎寫的罪犯羅傑,描述情節時逃避罪責的手段就是在一些情節上,進行時間跳躍和模棱兩可地一筆帶過。
時間跳躍是為了制造不在場證據,模棱兩可的一筆帶過自己的行為,是為了掩飾罪行,而大偵探波羅正是從他的這種企圖中,發現了他的可疑之處。
所以我們返回來看金庸的筆法,多處進行時間跳躍,使讀者産生錯覺。
小龍女明明聽到了楊過的全部說話,但是金庸的描述卻好像最後她不在場。
小龍女明明早上就回到襄陽,一直待到午夜過後才去找郭芙,但是金庸的描述卻讓讀者産生錯覺,小龍女一回襄陽,哭了一會兒就去找郭芙,跳躍了一整天的時間,而這一整天的時間,足夠朱子柳帶回楊過。
觀衆會受到小龍女的心理暗示,比如觀衆跟小龍女一樣也知道楊過受傷,得到心理暗示,認為朱子柳去一定能找到楊過很合理。
小龍女對朱子柳所發出的指令,都是建立在她知道楊過中了冰魄銀針毒的基礎上的。
對于朱子柳和郭芙選擇相信她,因為小龍女的話會給人一個錯覺,楊過和李莫愁搶了孩子,在山洞裡等人去送馬,至于為什麼小龍女自己不去送,朱子柳還沒等問清楚,小龍女就走開了,弄的朱子柳一臉懵。
這就是小龍女的語言藝術,她總是截取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語焉不詳,讓别人斷章取義,就比如給讀者印象她救了郭襄,比如騙朱子柳給她開城門,騙小紅馬快跑時,你說她說謊了嗎?她說的也是實情,但是她卻隻說對自己有利的一部分,使她的叙述跟事實完全颠倒,小龍女的确稱得上是一個語言大師。
這正是别人評價阿加莎偵探小說羅傑疑案的特點:“原著可以說開辟了推理小說的另一種模式——叙述性詭計。”
阿加莎在羅傑疑案中,就是以罪犯羅傑為第一主角視角,由他用叙述性詭計,讓讀者被他暗示誘導,直到大偵探波羅讓真相大白。
其實楊過有必要給大小武吸毒嗎?楊過在《神雕俠侶》一開始就中過冰魄銀針的毒,當時歐陽鋒就教了他逆行經脈解毒的方法,但是他卻選擇用嘴替大小武吸毒的方法。
他的心理是為了讓武三通記住他的好,但是其實他和武三通素不相識,他的性格還沒聖父到為了讓一個陌生的老頭記住他,就舍棄性命的地步。
後來他才承認,原來他這麼做是為了郭芙好,他後來承認【我謊言欺騙武氏兄弟,其實也是為了她好,倘若武氏兄弟中有一人為她而死,豈非是她的罪過?】
楊過抱着郭襄拼命時,想的是:【楊過素來與郭芙不睦,但對懷中這個幼女心頭忽起異樣之感:“我此刻為她死拚,若天幸救得她性命,七日之後我便死了,日後她長到她姊姊那般年紀,不知可會記得我否?”心頭一酸,險些掉下淚來。】
原來楊過謊言欺騙大小武是為了郭芙好,他為了郭芙死了,是想要郭芙記住他。
所以知道自己反正要死的他,選擇為大小武吸毒而死,這樣郭芙就能記住他。而他自己吃醋,即使死了也不想大小武再和郭芙好,因為他知道郭芙不是真愛他們之中任何一個,所以他才逼大小武發誓如果輸了,從此不見郭芙。
小龍女的唯一願望就是讓楊過為她而死,現在楊過擺明了要為郭芙而死,小龍女焉能容他。
于是小龍女看着他死,也不給解藥,還要回城去告訴郭芙,楊過要用她妹妹換解藥。讓郭芙記恨楊過,讓楊過死也不能稱心如意。
結果她沒想到楊過活着回來了,于是小龍女再次去找郭芙,制造矛盾和誤會。因為她知道楊過絕不會相信她會忽然主動離開楊過。
之前她甜言蜜語說盡,天塌下來也不離開楊過了:
【小龍女擡起頭來,望着他雙眼,說道:“難道我想離開你麼?難道離開你之後,我的傷心不及你厲害麼?我自然答允你,便天塌下來,我也不離開你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