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村裡已經能見着些将要過年的氣息了。
村裡人在開始陸陸續續地殺年豬了,不少人竈房的房梁上都挂上了臘肉。
不過于夏一家還沒來得及殺年豬,就先接到了晨哥兒要成親的消息。
不過這個消息并不是于夏的繼母或者便宜爹給他們說的,反而是村裡人先跟周氏說的。
那天周氏出門碰到了隔壁王嬸,王嬸問周氏:“嫂子,你親家母臘月十八嫁哥兒,還是嫁給張童生做續弦。到時候你去哪邊幫忙?”
周氏一臉錯愕,還是愣了好一會兒之後才反應過來:“還沒想好呢,到時候再說吧。”
王嬸看出了周氏的疑惑,隐晦地給她解釋道:“雖說是續弦,但是畢竟你親家母家的哥兒是頭一次出嫁,還是打算辦呢!你家小子又曾在張秀才那念過書,估計到時候你們還是得去一趟。”
周氏沒說話,隻是點點頭。辭别王嬸之後,急匆匆地就回來跟于夏說,結果于夏也是一臉懵。
他根本不知道,想也知道那些人根本不會跟他說的,巴不得沒他這個人才好。
于夏懵了一會之後還是回過神無所謂道:“既然他們不說,那就當不知道。不過他們說了我也沒打算去。”
周氏倒是犯了難。
這不去吧,旁人會說閑話。去吧,别人也沒說讓他們去。
周氏猶豫着說道:“但是你弟弟結親的對象是相延曾經的夫子,無論怎麼說,我們都是該去随個禮的。”
于夏突然想起來之前要陸相延去張秀才那裡再繼續念書的事情。這于家可以不管,但是無論後面還去不去他那讀書,該有的禮節還是應該走的。
于是他跟周氏說道:“那就去張夫子那邊吧,我那繼母和爹你們不用管。”
看着周氏還是欲言又止的神情,于夏向陸相延投去求助的眼神。
“娘,就聽阿夏的吧!”
周氏向來是沒什麼大的主見的,看到兒子和于夏都這麼說,也就沒再說什麼了。
……
隔了幾日,到了晨哥兒成親的日子。
最後還是隻有陸相延和于夏兩個人去了。雖說村裡都是一家随禮,全家都去吃。但是現在去的是陸相延的夫子家,夫子沒主動說,那陸相延和于夏去就可以了。
而且現在家裡條件稍微好點了,也不是就指着去吃頓肉解饞了。
兩人一路慢悠悠地走過去,兩刻鐘的路程硬是走了快半個時辰。
古代的人成親都是在傍晚,行過禮之後就開席讓大家吃一頓。
于夏記得以前有一回去外婆家過年,看到過村裡人辦婚禮。頭一天晚上就去随禮,第二天中午正式舉辦婚禮,到了晚上還得再吃一頓。
看别人成親于夏還是覺得挺好玩的,但是前提是今天沒人找事的話。
進入石溪村之後,家家戶戶都沒見着什麼人,估計都去幫忙去了。
等快到了的時候,老遠就看着張秀才家人頭攢動,到處都充斥着喜慶的嬉笑和交談聲。
張秀才和他娘子正站在門口迎着來的親朋好友。等于夏他們走近,陸相延叫聲夫子,張秀才才注意到了他們。
但是張秀才隻是點了點頭,并沒有多說什麼。
于夏他們就在門口登記随禮的地方給了随禮的錢,然後進去找了個地方坐等觀禮和開席。
主人家都不熱情招呼,旁的人更不用說了。兩人坐那半天也沒個人過來打招呼或是說說話。
但是兩人也并不在意,反而樂得清閑自在。
于夏在那看着來往忙碌的人群,看到什麼新鮮有趣的就湊近陸相延耳語幾句說給他聽。
陸相延也側過身子靠近他聽他說着,偶爾回兩句,更多的時候隻是認真又仔細地用目光描摹着眼前人的一舉一動。
旁邊的人看着跟周圍格格不入的兩人也悄悄談論起來。
“那不是于大柱家的傻子哥兒嗎?瞧着黏糊勁兒,啧啧。”
“可不是嘛,不過人家現在可不傻了。”
“我也聽說了,這不是說習慣了嘛。不過他弟弟出嫁,他不回娘家幫忙,跑這躲清閑來了?”
“這誰知道?不過他們兩口子瞧着就跟咱泥腿子不一樣,估計是做不來什麼活吧。”
旁邊有好事的人聽着他倆談論後,直接招呼于夏:“哎呦,這不是夏哥兒嗎?你們也來了?”
于夏隻是點了點頭,因為他也不認識眼前人是誰。
那人卻并沒有止住話題:“你弟弟今天成親你不過去幫幫忙?”
于夏看出了這人來者不善,一臉懵地問道:“我弟弟成親?我爹娘沒跟我說呀!”
那人明顯不信:“你不知道咋來這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