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司因的敵意從來沒消失過,隻是在之前的輿論大勢下,偷偷隐藏起來。
那看似平靜湖面下,早已暗流洶湧,遇到合适的時機便會決堤而出。
《極限女團》的整改決定本質上是謝卞晨推動的。
節目組有公平公正層面的問題,會影響他的個人聲譽,經紀團隊不能容忍這件事。
在他的團隊施壓下,才被迫進行的。
其實跟童司因沒什麼關系。
但是,這種整改又切實影響了很多選手的利益。
表面上的問題是耽誤了選手的時間和精力。
節目組好容易積累的熱度,會随着時間的推移慢慢降低,選手在這裡幹耗着,卻沒辦法拿到流量收益。
更深一層的原因是…節目組的整改時間越長,變數就越大,會讓選手們越來越焦慮。
這些頭部選手有财走财路,有人走人路,擠破頭進入這綜藝,就是為了身處待爆組。
等着内定的出道位,送自己個一夜成名。
整改之後,這些優待可能就不複存在了。
那些有錢有勢有影響力的選手們,打心眼裡恨這次節目組整改。
他們的粉絲自然知道這一點,心裡的恨也不會少。
但這種恨沒有合适發洩渠道。
節目組是不能罵的。
畢竟整改是個正确的決定,遇到問題主動整改,這件事走到哪裡都合情合理。
反對節目組整改是不可以的,那是政治不正确。
謝卞晨更是不能罵的。
節目組導師主動發現問題并敦促節目整改也是合情合理的。
他們甚至不敢罵。
畢竟他的粉群得罪不起,團隊更得罪不起,如果膽敢胡說八道,輕則被粉絲沖,重則直接被送上法庭。
那罵誰呢?
大家累積半個多月的焦慮,以及對節目組整改的憤怒,隻能傾瀉到童司因的身上。
——都怪你事兒多,給大家帶來了麻煩。
——都是因為你,事情才變得這麼糟糕的。
這種理由就冠冕堂皇,合情合理了許多。
童司因有些粉絲又怎麼樣,相比較前兩者,她依舊是個弱者,依舊是個相對好欺負的人。
他們不敢惹節目組,惹不起謝卞晨,所以拿童司因撒氣。
去指責整個事件裡的唯一的受害者。
告訴受害者,你該閉嘴,你該忍耐,忍耐才是千年來的傳統美德。
你遇到霸淩的時候不該反抗,不該給别人帶來麻煩,否則就是你的問題。
然後,讓這個事件裡真正的過錯方完美隐身。
這很像某些家暴場景,被打的人會被人指責,“都怪你沒事找事,你老實點不就不會挨打了?”
一般無二的卑劣。
指責相對更弱勢的受害者,更容易,更簡單,還能給人帶來居高臨下的指點感和正義感。
這種話術被人鑽研多年,沉浸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被人反複修正揣摩,所以變得看似很難反駁。
幫助那些助纣為孽者,隐藏他們内心的卑劣和欺軟怕硬的事實。
——讓他們真的以為自己是正義之師。
不明所以的人一方面習慣了這些話術,一方面信息不足,未必能分辨出其中是非。
很容易相信輿論所向——
都是童司因事兒多,才導緻《極限女團》停改整頓,大家都看不上,煩死了。
但…這種話題的危險性很大。
之前對童司因的黑,主要是黑她的人品,讓人認為她是個很令人讨厭的人。
如今的輿論趨勢,會給人帶來一種錯覺。
因為——童司因的存在,會給人帶來麻煩。
所以——如果她不在了,問題是不是就消失了?
說要潑硫酸的恐怖言辭,網上昙花一現,很快就被舉報了。
說話的人大概率是口嗨,看某一個明星不順眼,所以随便罵兩句,爽一爽,反正網絡上人海茫茫,這話其實很難被正主看到,被追責的可能性更是低上加低。
但…口嗨的人隻是口嗨,卻會給真正的暴力分子帶來靈感。
真正的暴力分子可能并不是多喜歡某個選手,或者多支持這個綜藝,隻是單純的對社會憤懑,想要找到某些渠道來報複。
公衆人物很容易成為靶子,輿論的靶子,仇恨的靶子,内心憤怒發洩的靶子。
這種惡意在别人刻意煽動下,很可能會成為現實。
他們甚至會在“童司因是個礙眼的人”這種言論基礎下,将自己幻想成拯救世界的英雄。
……
謝卞晨和其他幾位導師們很早就離開了錄制現場,要等整頓完畢後才會再回來。
導師們工作比較多,還會有其他的工作,肯定是不能陪選手在這裡長期訓練的。
鄭期之和她的團隊也随着藝人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