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的九月,清晨的空氣清涼而濕潤,查爾斯河面上漂浮着薄薄的晨霧。大學校園裡,落葉在微風中輕輕飄落,鋪滿了鵝卵石小徑,金黃與深紅交織着鋪展開來。
楊琳将咖啡杯捧在手中,站在學院樓前,深吸了一口氣。
今天,是她正式成為波士頓大學研究生的第一天。
——
八點整,傳播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Studies)準時開始。
教室裡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有金發碧眼的歐洲女生,也有膚色深沉的南美男孩,還有幾個亞洲面孔。
教授是一個五十多歲的美國本地人,戴着細框眼鏡,聲音渾厚:“Welcome to COM 501. In this class, we’ll explore how communication shapes human relationships, media narratives, and cultural perceptions.”
楊琳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錄,心中微微發緊。
英語授課的語速,比她預想的要快。
她努力集中注意力,生怕錯過關鍵内容。當教授投影出一張跨文化傳播的圖表時,她咬咬牙,舉起手來:
“Excuse me, professor, could you explai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high-context’ and ‘low-context’ cultures again?”
教授停下講解,笑着點點頭:“Of course. That’s a great question.”
随後,他用簡單的語言再次解釋了圖表内容。
楊琳松了口氣,心中微微一暖——她做到了,第一次在全英文課堂上發言。
——
下課後,她走出教室,發現沈奕在走廊盡頭等她。
“你怎麼知道我下課時間?”楊琳有些詫異。
“我記得啊。”沈奕笑了笑,“第一節課感覺如何?”
“緊張,但也有種奇妙的成就感。”楊琳抿唇笑了,“我還舉手提了個問題呢。”
“這可是大進步。”沈奕伸手揉了揉她的頭發,“走吧,帶你去嘗嘗學校附近的炸魚薯條。”
——
午餐時,他們坐在查爾斯河畔的長凳上,河面波光粼粼,對岸的劍橋城區靜靜矗立。
沈奕咬了一口炸魚:“這家店可是被學生們評為‘最接近倫敦風味’的炸魚薯條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