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蘭是那種說幹就幹的人,她身上有一股子“執着”勁兒,從年少時就有,就看她往哪兒用。
蕭素素晚上吃的有點多,吃鹹了,半夜起來喝水的時候,看見她媽捧着本書,在客廳看,眼睛冒着光,跟大烏賊似的。
她哆嗦了一下,“媽?”
黃蘭擡頭,“嗯?怎麼醒了?”
蕭素素:“你幹什麼呢?”
黃蘭晃了晃手裡原本屬于女兒的語文課本,扶了一下老花鏡,“我在看書。”
蕭素素:……
知道的是在看書,不知道的以為她媽在備戰高考,發揮“争分奪秒”的精神呢。
蕭素素走了過去,貼着媽媽坐下,看了看她手裡的書:“看的怎麼樣?”
她打了個哈氣,喝了口水,一提到學習她就犯困。
蕭素素這是随口問的,黃蘭合上書本,認真地說:“這些年喝酒喝的太多,腦袋不好使,才剛看,很多東西都記不住。”
她年輕的時候過目不忘是很多人都羨慕的本事,可現在,别說是不忘了,黃蘭感覺那些字明明看到了,可就像是長了腿一個個往外跳,看完後面的,前面的又忘記了。
一聽這個,蕭素素來了點精神,“你總算知道酗酒的危害性了?以前跟你說,壓根就當成耳邊風,至于記不住,沒事兒,慢慢來就好。”
可黃蘭是個要強的人,在這點上跟女兒不一樣,她明顯情緒有點低落,目光定格在第2頁。
她以前不是不知道酗酒的危害性,隻是一個對外來一點憧憬都沒有,連自己都放棄的人,怎麼會在意身體。
蕭素素看黃蘭糾結的模樣于心不忍,要發揮貼心小棉襖的作用了,她把書拿了過來,翻了幾頁說:“這前面的《蜀道難》和《勸說》是需要背誦的,但是字數太多了,你可以甩到後面去背。”
黃蘭聽了,一雙眼睛看着女兒:“我們可以一起學嗎?”
蕭素素的身子一僵,不可思議地看着媽媽,什麼……什麼意思?
黃蘭的眼睛幽幽泛着光:“你畢竟都學過一次了,肯定比我快。”
蕭素素:……
不——她拒絕!!!
你見過淩晨五點的出租房麼?
你聽過淩晨五點背誦《出師表》的聲音麼?
你感受過淩晨五點媽媽炯炯有神的目光嗎?
早上,蕭素素吃了黃蘭的一碗熱乎乎的混沌,薄如蟬翼的馄饨皮,包裹着飽滿鮮嫩的肉餡,她吃的很滿足,隻是再去吃着飯還盯着書差點把筷子插鼻孔裡的黃蘭,心裡有點擔心了。
她媽……是不是太着急了?這樣下去,不會剛不酗酒,又焦慮了吧?
頂着黑眼圈去上學的蕭素素心事重重,可這也沒有影響她到學校到頭就睡了個昏天黑地。
蘇返本來想叫她來着,可看素素課桌上的一攤口水,忍住了。
看來孩子是真的累了。
還是有不長眼的,到了第二節課的時候,芳芳忍不住了,伸手去碰她,蕭素素帶着起床氣的擡起了頭,怒視芳芳,“幹什麼?!”
芳芳有點害羞地看着她,把手裡捏着的兩人的合影遞了過來,“你能給我簽個名嗎?”
蕭素素跟看傻逼一樣看她,“你腦袋讓驢踢了?”
這一早上沒睡醒的不僅她一個人是吧?
芳芳的目光往旁邊撇了撇,小小聲地說:“素素,你不知道嗎?昨天一站,你已經成了學校裡的“明星”了,大家對你的看法都變了,覺得你堅強又有個性。”
什麼狗屁偶像?
蕭素素壓根不信芳芳胡扯,要趴下前,她随意往旁邊看了看,一身雞皮疙瘩都給驚醒了。
周圍的很多雙眼睛瞪得圓溜溜地看着她,再不是惡意與反感,滿滿的都是善意與好奇。
蕭素素:……
好夢被擾。
蕭素素氣不過,狠狠地踢了身邊的蘇返一腳,蘇返也是有進步的,手裡的報紙換成了一本跑車改裝的雜志,正看的津津有味。
“都怪你。”
蕭素素忍不住吐槽:“你看你報個警,大家把我當什麼看?”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牆,尤其是校園裡,雖然校領導已經三令五申要注意保密,不要影響校園的日常運轉了,可到底被好事兒的孩子們一個個打聽拼湊出來。
當他們知道,一天天躺着睡覺打架不學無術的學渣居然是烈士的女兒,這麼多年來,因為父親去世,蝸居在出租房裡,一個人默默地打工賺錢養活一家,還要獨自一個人承受校園暴力的時候,對她的憐惜以及崇拜之情,已經溢出來了。
現在三中論壇有關于“一姐默默隐忍的那些年”的帖子,已經被紅到加了“爆”,上次論壇這麼火爆,還是校草與校花撲朔迷離的三角戀。
人都是跟風的,更别提這些學生了,什麼##她守護家我守護她##什麼##不該讓英雄的女兒流淚##什麼##她在三中我驕傲##誰都不服就服一姐##各種帖子都被頂了上來。
蕭素素是最煩這些了,她一個人獨來獨往習慣了,驟然一去哪兒,都有很多目光注視,甚至今天中午在食堂吃飯的時候,多少人搶着給她買單,就連食堂的大師傅給她菜的時候不僅手不抖了,比平時足足多了一倍。
蘇返那狗男人一直都那麼淡定,他把雜志扔到了一邊,看着蕭素素,用一種“老者”的語氣語重心長地說着:“輿論就是這樣,好的也罷,壞的也罷,過一段時間,終究會回歸平淡。”
“你還是你,以前的惡意,你都能承受,現在的善意,同樣如此。”
蕭素素擡起頭,眼中閃過一絲倔強,“我知道,隻是有些聲音太嘈雜,讓人難以忽略。而且,我不知道這所謂的善意能持續多久,萬一哪天風向又變了呢?”
她甯願從來沒有感受過“善”,也不要感受過後,再次被剝奪。
蘇返:“無風不起浪,沒有風,哪裡有風向。”
蕭素素看着蘇返,他永遠是這樣,雲淡風輕,身上有着跟同齡人明顯不符的曆盡滄桑的“沉穩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