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靜對顧然低聲道:“情緒緊張、睡眠紊亂,這些都能引發體質變化,特别是老年人,體質基礎就弱,外界幹預的影響更明顯。”
顧然若有所思:“說明單看生理指标還不夠,‘生活事件’這種主觀變量,可能是導緻體質突變的關鍵誘因。”
回到實驗室後,顧然和李思源一起調整HIT-D的分析模型,增加“生活事件記錄”模塊,允許患者通過手機App自主記錄:
情緒變化(焦慮、愉悅、生氣等)
重大生活事件(家事、工作壓力、天氣變化)
飲食、作息突變等
AI系統将這些主觀變量納入分析邏輯,建立與體質波動、藥效反應的關聯映射。
“其實,這更像中醫的‘整體觀’,”蘇靜站在一旁,“中醫看病,從來不是隻看生理指标,而是結合天時、地利、人和,所有因素都要考慮進去。”
“我們隻不過是換了種方式,把這些因素納入計算,”顧然點頭,“真正的個體化,不是隻有基因和指标,而是人的每個細微變化。”
新模塊上線後,顧然和蘇靜第一時間回訪了王大爺,教他如何在App上記錄每天的情緒和生活事件。
“這不是矯情,”蘇靜笑着安慰王大爺,“這些記錄能幫我們更早發現您的身體變化,比等症狀出來再調整要好得多。”
王大爺連連點頭:“你們年輕人真會想,我這點小情緒,居然也能當成科學研究。”
蘇靜認真道:“越是細微的變化,越可能是最早的信号。”
顧然在一旁微微笑着,看着蘇靜耐心和王大爺溝通的樣子,心裡莫名生出一種溫暖的安定感。
一天忙碌之後,顧然和蘇靜并肩走出實驗室。
“其實,你越來越像醫生了,”蘇靜打趣道,“不隻是搞科研的人。”
“做醫生的事,才能知道醫生要什麼;知道醫生要什麼,才能做出好用的工具。”顧然淡淡笑道,“這還是你教我的。”
蘇靜看着他,眼中帶着柔和的笑意:“我們真是互相影響得越來越深了。”
顧然停下腳步,看着她的眼睛:“這是好事。”
夜風吹過,路燈把他們的影子拉得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