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醫見未來 > 第56章 數據背後的文化與信任

第56章 數據背後的文化與信任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體質重塑課堂上線一周後,HIT-D後台的數據反饋出人意料。

用戶打開率高達85%,而且平均閱讀時長接近8分鐘,遠超其他系統推送内容。

更有意思的是,不少用戶在文章下方留言,講述自己曾經的體質認知誤區,甚至有人開始在體質記錄備注裡,主動描述自己的身體感受與過往經曆。

“沒想到大家對體質教育這麼感興趣。”李思源感慨。

“其實是因為,每個人都想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回事。”蘇靜輕聲道,“身體是最貼身的東西,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顧然翻閱這些留言記錄,忽然發現一個有趣現象——

很多人對‘陽虛’‘氣虛’‘濕熱’這些詞,并不真正理解,但又特别願意用這些标簽描述自己。

“體質标簽,已經變成了一種文化符号,”顧然皺眉,“就像星座、MBTI一樣,大家對它的理解是模糊的,但對它的依賴是深刻的。”

“這就是我們真正要解決的事,”蘇靜說,“讓他們重新認識體質,不是一個标簽,而是一種能力。”

為進一步探讨體質認知偏差背後的文化因素,顧然和蘇靜特意拜訪了北京大學醫學人文研究院的一位老教授。

老教授聽完他們的研究介紹,慢慢點頭:“很正常。中醫體質理論,本來就是文化、經驗和科學交織而成的産物。現代人生活方式變了,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變了,體質認知自然也被時代重新塑形。”

“所以認知偏差,其實不是患者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時代文化變遷的反映?”顧然問。

“沒錯。”老教授端起茶杯,“這也是你們這代醫學研究者的使命——不僅僅是解決個體健康問題,更是要在科學和文化之間,找到新的平衡點。”

“科學是工具,文化是信任,”蘇靜若有所思,“體質教育,如果能從科學的角度解釋文化,從文化的角度诠釋科學,或許才能真正改變偏差。”

老教授微微一笑:“說得好。醫學的盡頭,是文化。”

回到公司後,顧然召集團隊,對HIT-D系統進行新一輪升級——

體質教育與個人檔案深度結合,不再是簡單推送文章,而是:

根據每個人記錄的體質描述、生活事件、用藥反饋,個性化推送針對性體質教育内容;

每次用戶自述體質變化,系統會同步提供與其體質特征相關的中醫典籍引用和現代研究進展,形成文化與科學雙向引導;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