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羊哼着歌兒,美滋滋的沿着山路草徑來到山腰的處小平台那裡。取出從家裡帶毛筆和墨汁,在碑文生卒年的卒年描上光緒三十四年(1908)。完成墓刻描紋後,李牧羊對着石碑,恭恭敬敬的拜了拜。
“老道長,我即得了您的寶貝和留于洞府中的财物,小子雖然沒有正式拜見過您,但也算得繼您的衣缽了。望您老人家早得解脫,永脫生死輪回之苦,明年清明時節,小子再來看望您,到時定要準備好祭品來孝敬您一番。
拜祭完,李牧羊把一邊的一些山藤理了理,盡量把此處的顯眼的地方遮擋一下。做完這一切,李牧羊背起一邊的簍筐和水罐,爬上山頂。
站在山頂上的這半畝多土地上,四眺周圍,隻覺林間安靜異常。隻有遠處,有幾隻雲雀在樹梢頭上轉悠飛翔,左右側峰上高低不等的高大的松木包圍這座山嶺的周圍。這小小的一方天地如果沒有真的深入進到山中來,還真不是随随便便的能夠發現得了的。同樣山頂這塊可以種植的土地,不爬來也沒人會想到這樣一種情況,因為四周的山石就如同是一堵半高的圍牆,擋住他人的探尋目光。
林中沒有這樣一塊開闊的地方,附近也沒有可以澆灌的水源。如果把糧食種山腳下面,難保讓野豬和兔子什麼的給糟賤了。雖然如果把糧食種山頂上,可能也會有鳥雀來啄食,但是總比種在山腳下保險些。
李牧羊站在那裡想着有的沒有的,實際對于能不能完成他心裡的想法,他并不是很确定,因為糧食種植在此,是一定可以的。畢竟他剛才自己自認的師傅孫乾陽在此定居了這麼多年,但是人家是長住于此,而他不可能每天從家裡來這裡一趟再趕回家去,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一來一回跑山涉水的,累都能把人累個半死。他的計劃是在這裡盡量種一些産量大的糧食,比如紅薯,土豆。這些東西一個産量大,二個果實藏于地下,不容易被鳥雀吃了去。三個有靈珠水的加持,産量有應該有保證。再加種一些小麥,到收獲的時候,有多有少總能給家裡添些細糧。
靈珠水對這些糧食的産量到底有多少好處,一切還得等到收獲的時候來定。
從昨天在山腳和山頂上的草來看,李牧羊的想法是糧食可以種,但隻是一個補充,而他想的是在村後到已經被砍了樹沒法種糧的山間荒地上撒上羊草籽,讓羊草長滿那一大片地。
至于為什麼要這麼幹,種糧食隊裡肯定不會在這些荒地上浪費人力物力,土薄石頭多的,誰會去幹。再說了他也沒種子,就算有種子,他種出來了,也隻是便宜大家夥。他家又能分到幾口吃食。種草就一點問題都沒有,誰也不會去注意那裡為什麼長這麼多草。
人有時候就是會有一種習慣性的乎視,說的好聽點是燈下黑,土話就是騎驢找驢。李牧羊打算到時候多找一些草籽,然後再用靈珠水培育一下草種子,再遍撒村後那遠比村裡田地還大的各片荒地上。
到時候再找長元叔要個放羊的活計。又不用下地幹活,又可以到處走動一邊種草一邊放羊,事事不耽誤。
想這麼多也沒用,李牧羊先把帶上來的紅薯塊莖處理好,用木鏟給山上這塊地挖了些坑。這次帶來的紅薯,顯然沒辦法把這塊地全種滿了,先這樣吧。挖坑、埋土、除草一通忙活下來,天也近午了。李牧羊挺起腰身,活動下身子骨,好在這些年也經常幫父親下地,并不太累。
他給帶來的水罐裡滴入一滴靈珠水,充分晃均後,用水瓢給剛種下的紅薯撒上水。然後再到昨天那挖出山參那裡仔細找了找,發現幾粒山參種籽,這東西沒有讓人參鳥吃過,人工種植也不知道行不行,姑且死馬當活馬醫。李牧羊把找到五粒人參種籽,他分别沿着山頂口四沿地裡種了下去,然後再澆上一瓢靈珠水,這個當年肯定是沒有收獲的,或許10年,20年都不一定能長成,隻是種種看,當是一個念想。
幹完這些,他也餓了,匆匆下了山,回到石室中。嘿,小東西也沒有跑出去,隻是早上給它投喂的那兩隻鳥就剩下些難以咽的鳥爪鳥嘴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