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洵和新月用完飯,陪新月去布莊扯了兩匹布,又閑逛了一會兒,才帶着新月去了和牛大叔提前約好的地方,坐他的車回了霞山村。
第二天,林洵又去了鎮上,因為不放心林母和新月單獨留在家裡,就把他們送去了楊家。
林洵直接去了仁心醫館,把錢給王掌櫃付夠了。拿上官府開的文書,林洵并沒有着急着回去,而是和王掌櫃坐下談了談。
“王掌櫃,之後你有什麼打算嗎?”
“還叫什麼掌櫃啊,林公子叫我王餘就好。我現在打算回老家種地,畢竟,我年紀大了,想在城裡找份工,是不可能了。”
“那……王掌櫃願不願意留下,給我辦事呢?”
林洵覺得,反正無論如何都要找人幫忙,那不如就找王掌櫃好了,他對這裡知根知底,而且,經營了這麼多年醫館,經驗肯定不少,肯定比他在外面重新找人來的好。
王掌櫃一聽這話,就驚訝的看着林洵,他以為,林洵肯定不會把他們這些老人留下的,畢竟,是他們經營不善,這家醫館才會落到這步田地。
“如果……公子願意留下我,那我肯定是願意的!”
“如果王掌櫃願意留下,那自然再好不過了,這樣吧,王掌櫃,你把咱們店裡的人給我統計一下吧,列個單子,讓我看看,挑幾個好的留下。”
王餘一聽,就跑去把店裡的賬本拿來了,上邊清楚的記着店裡有多少人。林洵看了看,聽了王掌櫃的意見,挑了三五個好的留下,剩下的全部辭退了,按林洵的計劃,這個店裡并不需要多少人手。
定好店裡的夥計,林洵就打算把店裡的格局改一改。他叫王掌櫃把店門關了,貼上了整改的告示。
除了街市上的店面,這個醫館更大的地方是在後邊。後邊其實就是一個三進三出的大宅子,就是有三重院落,每個院落都有正房、廂房、下房、甚至雨廊等等。三進三出,是從大門進去是院子,裡面又有一道二門,進了二門還是院子,裡面還有一道門,再進去又有一個院子。每進院子裡都有别開的小門供出入,這就是“三進三出”的意思,醫館的鋪面就是在外院開了一個小門和院子連通着。
林洵打算把外院留作醫館的夥計和掌櫃日常居住以及重病病人平日裡休息的地方,然後把二院留給他和新月住,林母和楊大夫一家住最裡面的院子。因為宅子太大,所以林洵還讓王掌櫃找了一些下人,來照顧楊大夫他們和林母的日常起居。
對于醫館,他改動不大,隻是把醫館的名字給改了,他幹脆把醫館叫做了“有間醫館”。他不打算按照醫館之前的經營方式走,他打算走高端路線,專門服務那些達官貴人,這樣,他們就不會和同人堂有太大的競争壓力了。
他平日裡就去那些大戶人家看診,醫館則主要就是做藥鋪的生意,這樣他們就不用在招大夫來坐診了。
但是,走高端路線,對于現在的他最大的難處就是他的名氣不夠,沒有那個資格讓人家來請他上門。對于這個困難,林洵一早就想好了,他自己的名氣不夠,但是他師父的名氣那可是綽綽有餘了。他隻要拜托他師父帶他出去看上幾次診,名氣自然就會提上去了,畢竟,對于他們而言,前太醫院院判的唯一徒弟可不是簡單的人物啊!
林洵在鎮上忙活了三天,才把醫館收拾好,醫館收拾好之後,林洵才架着他新買的馬車把新月他們接到了鎮上。
他們這次舉家搬走,并沒有引起了村裡人的關注,因為平日裡與林家相熟的人家不多,所以,他們也沒有什麼好道别的,靜悄悄的就離開了霞山村。而且,林家和楊家的位置都比較偏僻,等村裡人發現他們離開了,已經是幾天之後了。
開張前幾天,每個路過的人都忍不住駐足看看這個醫館醫館外面貼的告示。
有間醫館,名醫坐診,每天隻接待五位病人。
看着這個告示,人們都以為這個醫館老闆的腦子可能是個壞的,畢竟,對面有強大的競争對手同人堂口氣還敢這麼大,所以人都認為他這個醫館估計每天連五位病人都接不下,而且沒幾天就又要關門了。
對面同人堂自然也是有派人關注這個醫館的,看了這個告示之後,他們就放心的把人招了回去。
别說外人了,就連親手把這告示貼出去的王掌櫃心裡都在不停的打鼓。這個告示确實可以賺足眼球,但是,每天隻接待五位病人,這收的診金可能連一個夥計的薪水都發不起啊!可是,無論他如何勸阻,東家還是一定要他把這個貼出去,沒法子,他想着,可能開張之後碰壁了,東家就會改變主意了。
八月初五,宜開店宜出行宜嫁娶,在這個良辰吉日,有間醫館靜悄悄的開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