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樣過了一個多月,由于朱元璋的隊伍治軍嚴明,對下面約束有方,名聲在附近也漸漸傳了出去。
這天朱元璋剛回大帳,下面的人就來報告,說是有一對馮氏兄弟帶着幾百人前來投靠,現在山下等着。
朱元璋一聽也沒在意,以為是附近的一些小衆勢力可能聽到自己的名頭,前來混口飯吃。于是他大手一揮,讓底下的人帶那幾百人的頭目來見自己。
在定遠妙山有對馮氏兄弟,老大叫做馮國用,自幼喜讀兵書,文章寫得又好,本想去考個功名的,結果世道就亂了。
老二叫馮國勝,也是一樣文武雙全,還多了份勇猛 。
二人家裡原先是地方上的紳士,家境優越。紅巾軍起義後和元兵打來打去,到處都亂哄哄的,馮家就花些錢财組織了些兵馬,目的主要是為了自保。
後來聽說朱元璋治軍的名聲,馮氏兄弟決定不能再固守着這幾百人,萬一哪天來了多點的人馬,他們免不了被收拾,還不如找個像樣的靠山,于是就帶着這幾百人和家眷來投靠朱元璋。
朱元璋去了前帳等候,半個時辰後下面的人來報,已經帶了那馮氏二人在帳外,他就讓人将那馮氏兄弟帶進來。
不大一會兒,馮氏兄弟一前一後走了進來,朱元璋見前面那人約比自己年長幾歲,一身儒冠儒服,溫文爾雅。後面那人也是一身威武錦服,隻是略顯深沉。
朱元璋當下沒敢再小瞧這兄弟倆,自己要不是打了這兩萬人馬,估計也混不上他們那身衣裳,看二人的氣勢不像是沒飯吃的樣子...
當下正了正色才道:“不知二位英雄尊姓大名?不辭辛苦來見咱朱重八是看得起咱,來...快快落座”。
随後忙讓人上茶伺候。
一番話說下來,朱元璋才發現這兄弟真是不簡單,特别是老大馮國用,談話間文韬武略,謀士風範啊,自己正愁身邊多是勇夫,正缺少文人能士呢。
那老二馮國勝看着也是硬茬,他頓時喜不自勝。熱情交談後,三人是皆大歡喜,各取所求。
随後朱元璋趕忙吩咐将馮氏兄弟帶的幾百人妥善安置,而後讓火頭軍多燒肉菜,給這幾百人接風...
晚上朱元璋好酒好菜好生招待了馮氏兄弟,高談闊論了一番。
他喝了幾碗酒後放下酒杯,假意沉吟了一下問馮國用“以先生看,何為平定天下的大計”。
馮國用胸中早有丘壑,沒有三兩三,哪敢上梁山...當下朗聲回答道:“集慶路為虎踞龍盤之地,是世代帝王的都城,咱們可以先拿下集慶路作為根本。然後再四面出征,還要打出仁義之師的名聲,來廣收人心,擴大勢力,沿途不要欺辱鄉民,不要讓士兵欺辱婦孺,也不要搶奪貧民的錢财,如此這般,天下也不難平定”。
朱元璋聽後大喜,這和妹子跟自己說的那些話不謀而合。
于是他越發高興,更是待二人至若上賓。
第二天就把這幾百人編到了自己的隊伍,然後給馮氏兄弟也安排好了官職。
頭天下午,周舍溜了幾圈馬後剛回到大帳,掀開門簾走進來就看見馬秀英正在拉着一個漂亮的小姑娘笑容可掬的問話。
這小姑娘穿着月白色對襟長襖,襖子還縫了邊,淺色的棉褲下一雙繡花鞋,個子差不多一米五出頭,長得秀氣又斯文。
她頭發綁了兩個環辮搭在耳後兩側,前面劉海整整齊齊的,這造型不就是電視裡古代有錢人家小孩的打扮?她旁邊還站着個差不多年齡的丫鬟。
周舍正納悶這裡怎麼會出現這種一點都不搭噶的小孩的時候,馬秀英就召喚她了,“周舍,快來見過文秀姐姐...”。
周舍就朝着那“文秀姐姐”颔首點了個頭,這麼個小不點...怎麼叫姐姐...
馬秀英回身朝那女孩道“這是我養子朱文英,你喚她文英便可”。
那女孩笑着朝周舍行了一禮。
周舍走到馬秀英另一側坐了下來,靜靜的聽着她們說話。
馬秀英這段時間比較忙,也顧不上問周舍每天都跑出去半個時辰去哪了,隻是和朱元璋說了讓他派人看着點,朱元璋倒是很随意的道“現在這裡都是自己的地盤,怕啥,就讓英兒出去放放風...不耽誤每天讀書操練就好”。
自從安頓下來以後,這大帳就成了朱元璋和馬秀英及周舍的的起居室,朱元璋辦公就在前帳。
這大帳的左右就成了家眷住的地方,春夏和秋菊帶着小成玉在右邊,郭甯蓮在左邊,朱元璋多半的時間會去她的帳裡。
耿天璧這小子也大了,被他爹帶去一起住了。
小成玉自從由着春夏帶了以後,春夏給她新做了粉色的棉衣棉鞋,頭發也好好打理了,這小孩兒也慢慢和大家混熟會說話了。
由于年紀最小,頗受大家喜愛。隻是她不大愛搭理周舍,因為周舍之前的“惡行”她記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