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民國文女配的小閨女(穿書) > 第95章 鐵棍棍

第95章 鐵棍棍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這一天文家跌打館一直到入夜都還有零星幾個病人,這些病人都是住在附近的,别看他們人高馬大的,但看病的時候還是鬼哭狼嚎,一點男子漢氣概都沒有。

文玥一邊啃着從竈台裡翻出來的烤地瓜看那些人的熱鬧,一邊不經意的問項老祖宗,“太太,報紙上寫的是真的嗎?那些棉衣棉服還有糧食都送到了受災的伯伯姨姨手中?”

這麼快效率?不太可能吧?

文玥之前就體會過這個時代的交通了,雖然也有汽車、輪船和火車,但是絕大多數人出行都是靠“11路公交車”,在城裡短途的可能還有人力車可以坐,可遠途就隻有靠自己的兩條腿了。

當然你要是有錢買不起四輪車,也可以買馬車代替腳力。

馬車是一種傳統的交通工具,在這個時代還是被廣泛使用代步的,特别是在農村城郊地區,馬車不僅是一種便捷的交通工具,還能帶來舒适的交通體驗。

很多鄉紳富戶出行多靠馬車,因為它速度快、舒适、靈活,适合中長途旅行。

而且馬車作為一種奢侈品,擁有馬車就跟擁有貴族階層的身份認同,更像是一種身份象征。

像老文家這樣的家境還養不起馬,如果是分家前還在天津衛,要是咬咬牙還能買一匹馬養在家中,可現在……難。

哎,滬上花銷太大了,文玥和文珞又都上學呢。

對了,還有自行車也是這個時代交通工具,隻是和馬車一樣也是有錢人家也買的起的交通工具,甚至更貴。

如果說老文家沒有分家之前咬咬牙還能養馬,可買自行車就是買得起養不起了。

現在自行車也叫自行車,可叫的更多的還是腳踏車,文玥在天津衛的時候還聽其他人把自行車叫做鋼絲車。

腳踏車還有道理,她也能理解,腳踏才能動的車嘛。

可就不知道為什麼叫鋼絲車了,或許,可能就跟與他們把人力車叫做“膠皮”一樣吧。

但不管叫什麼名字,自行車在這個時代都是一件奢侈品。

論購買難度不比汽車低幾重,這時候還沒有完全國産的自行車,即使是在自行車制造工業最為發達的滬上,也沒有一家車廠造得出齒輪、牙盤等關鍵零件。

最多隻能生産車架、車把、鍊條、鞍座、腳踏、輻條這些零件,核心部件仍需從西洋進口,再配以國産零件,組裝成一輛号稱“國貨”的自行車。

正是因為不能完全國産,經過西洋人的手,這售價自然昂貴了,一輛全新的普通自行車在滬上的售價高達六百塊銀元,相當于一個苦力兩、三年的工資。

而且這時候也不是買了車就夠了,還有其他費用。

首先這第一筆錢就是上牌照的費用,這時候的自行車可不像後世買了就能騎的,它跟汽車一樣要辦理車牌和駕照,一樣要去車輛管理部門辦理年審。

如果沒有車牌和駕照,如果沒有通過年檢,是不準上路行駛的。

要是非要上路,那就要小心了,被巡捕逮到要罰錢的,要是不聽勸告,更有可能會連車也被巡捕沒收了,到時候真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每年審車時換發一次車牌,每次都要收錢,大概一塊銀元。

自行車駕照雖然隻需申領一次,辦理費用不低,其他地方不知道,在滬上辦下來要十五塊銀元。

除了車牌費和駕照費,民國自行車的車主還要定期繳納車捐。

文玥也是到了滬上才第一次聽說車捐這個詞。

這時候的車捐類似于後世的車船稅。

隻是後世汽車的車船稅是全國統一的,隻要車輛類型相同,無論在哪個城市,繳費數目是一樣的。

可這時候的車捐卻是一個城市一個标準,一年一個标準。

目前文玥隻知道滬上的車捐是每個月兩塊銀元,還是從來文家跌打館看病的病人們的嘴裡聽到的。

項老祖宗聽說的時候還感歎過一句,從她感歎的語氣來看好像比天津衛的車捐高多了,具體高了多少她沒提,文玥也沒問。

文家沒有分家前的家底也就十五根大黃魚,生活在這個時代的人都有很強烈的危機意識,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内都會存一筆錢作為家庭資金用來應對可能的危機。

如果文家沒有分家,這十五根大黃魚是項老祖宗的養老錢,她還會像以前那樣拿出一部分來貼補家用,但不一定會用這筆錢給文圭買一輛鋼絲車做臉面。

他們生活在天津衛的時候也很少在路上看到自行車。

也是到了滬上,文玥才經常在路上見到自行車。

而且騎自行車的人要麼是那些有錢人家的公子哥,要麼是衣冠楚楚的西裝男,亦或是巡捕房和郵政局的人。

巡捕房和郵政局的人也沒有豪富到一人配備一輛自行車。

這時候汽車沒有後世多,可也經常出車禍,車禍以後肇事司機大多駕車逃逸,巡捕房的人憑兩條腿去追,肯定追不上,所以局裡決定給一部分巡捕配發自行車,讓他們騎着自行車追捕肇事汽車。

郵政局配備自行車也不全是為了送信,更多的是門面功夫,文玥就曾經見過有郵差推着自行車送信。

“真亦假時假亦真。”項老祖宗發出這聲感慨後 ,看着還等着她答案的小貓蛋摸摸她的小腦袋說道;“肯定到了。”

隻是不知道到了幾成而已,人總是要活下去的,那篇文章的作者她也曾經聽說過,以他的為人是不會作假,可他卻不能作為标杆,赈災也是有選擇的,有名有望的總是會讓人另眼相待的。

但不管到了幾成,對于陷入貧寒之中的老百姓都是救命稻草。

如果他們還在天津衛的時候也像現在這樣有糧食進來,隻怕她那個時候還狠不下心帶着家人千裡迢迢到滬上來。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