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穿到宋朝考科舉當權臣 > 第15章 會試

第15章 會試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盒子裡頭放的一幅字還有一副帖子,是王懷瑾寫的字。

桃花直透三層浪,春風引路入京城。

此去提衡直霄漢,丹墀千字折杏枝。

春天已到,桃花灼灼,意寓開春的會試。折杏枝,會試榜單又被稱為“杏榜”,王冕這是在祝他杏榜題名。

裴澈笑了下,然後将這幅字和上次的那幅從王懷瑾那裡得來的字放在了一起,接着又打開了一旁的帖子。

整整四頁,寫的全是朝中發生的大事,或天災或人禍,文武群臣又是怎麼樣的見解與解決辦法。

如大宋實施的“田制不立”政策,開曆史之先河,順應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要求,也促進了社會社會生産力的發展,但也導緻了“富者連田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有力者無田可耕,有田者無力可耕。”工部尚書當堂谏之,懇求聖上下旨整改。

又如國庫空虛,一查後發現,大宋的附屬國郦國,每每朝拜帶着一堆不值錢的玩意兒,然後大宋還倒貼金銀當做他們遠道而來的慰勞。陛下知道以後大怒,遂下旨改令革新。

諸如此類等等,王冕都将這些事寫的清清楚楚。這些朝廷裡的事,尋常人是怎麼也無法得知的,而這些消息對于裴澈的策問方面是十分有用的。要知道就算是現代有時候做事也得看上面政策,不然說不定哪天就碰了紅線。

四頁紙看完,裴澈心裡對王冕很是感激,覺得他這個師兄雖然有時候總把他當小孩逗弄,但是對他卻是不錯的。

裴澈剛準備合上蓋子,就發現下面還壓着幾張紙,拿來一看,居然是他的鄉試卷子。

卷子上有幾處朱筆,給他指出了這裡如果這樣表達會更出彩,那裡的遣詞造句有些歧義,易造成争端,再有哪裡寫的太過劍走偏鋒等等。

無一不是細細挑出,然後再一一指正。

裴澈默然看着這份卷子,然後仔細疊好,和之前的那幅字收到了一處。

又過了半個月,這些日子裡裴澈幾乎是國子監和太傅府兩頭跑,哪邊有了不懂的,先自己思考一番,若是幾番思慮,依舊不懂,他便直接去太傅府問海殷。

如此下來,裴澈覺得自己的文章都提升了不少,而且對遣詞造句也把握得更加精準。

之後更是在國子監受到了博士們的一緻表揚,就連海殷看了後也連連贊歎,還說他的句式用詞比以往斟酌得更加準确了,甚至細枝末節處都無可挑剔了。

二月二十,沾衣楊柳風,杏花吹滿頭。

咚!

一聲鑼響過後,試卷開始依次分發下來,文德三十年屆會試正式開始。

“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緻其身。”

這便是會試的第一題,這句話出自《論語·學而》,意思是說,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上,能夠忘己忘家。

裴澈望着題目,呼出一口氣,開始仔細思考着對策,今時不同往日,會試關乎他科舉的最終結果,隻有會試過了他才有機會殿試。

他思慮再三,又在草稿紙上勾畫多次,半刻後才終于從他寫的幾個破題點中綜合選出了最好的一個。

“盡其誠以事君,其能亦不易矣。”

破題之後,便是承題,“蓋君事者多,而能緻身者少也。如其能緻者乎?其成不又盡于事君哉。”

裴澈斟酌過後,又接着寫了下去“凡夫身所必能者,并不留餘地以處人,推其心一若鞠躬盡瘁……”

第一題并不是太難,裴澈自認為在用式做詞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制藝結構也夠嚴謹,題破的水平也和他平日裡差不了多少,應當不會有大問題。

一題寫罷,裴澈吐出一口濁氣,繼續看第二題。

看到的瞬間,裴澈差點想吐血,要不是以前王冕提醒過,他怕就真的老老實實寫了。

“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這簡直是送命題啊,一個答不好,以後一個字單拎出來都能被人戳着斷章取義。

單看這個題目好像沒什麼,說的就是百姓用度足,國君怎麼會用度不足呢?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怎麼足呢?

可是這句話是大有背景的。

哀公問于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足,君孰與足?”

有若是孔子的弟子,魯國當時接連發生了大災,一有兩年蝗災,百姓收成差,二是當時年年與周邊國家打戰,三是齊國時時騷擾,所以才有“此所以年饑,用不足”的原因。

魯哀公于是問有若他該怎麼辦?然後有若建議從老百姓那收百分之十的稅,魯哀公聽後歎氣,告訴有若就算收百分之二十的稅也不夠。有若又回答,百姓都富足,那作為國君怎麼會不足,如果百姓用度不足,國君怎麼用度足呢?

裴澈歎了口氣,大宋文德七年的時候,也曾鬧過蝗災,而且相當嚴重,城中甚至有人易子而食。但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之後幽州失陷,大宋接連戰敗,百姓苦不堪言。

甚至有傳言道,皇帝來位不正,于是上蒼特降天罰,以示懲戒。

自古皇帝最怕什麼,不是位高權重,也不是權柄旁落,而是最忌皇位不正。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