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一早,姜甯和衛長昀吃了早飯,趁着日頭不曬,打算先去地裡給土澆水。
要是有時間,還能把豆苗和辣椒苗先種點下去。
朱氏拴着圍裙在廚房裡收拾,見他倆背着東西出去,鑽出來叮囑他倆當心,别太累着。
姜甯一邊答應一邊往外走,還伸手扒拉背簍裡的鐮刀,“我帶了倆水罐,還有阿娘做的玉米窩頭,一會兒餓了可以吃。”
農村在地裡幹活,都習慣帶着吃的、喝的,方便餓的時候有東西吃。
畢竟幹的都是體力活,消耗大。
衛長昀調了下扁擔的位置,挂上兩隻桶,“等會兒到槐樹那兒,我直接去河裡挑水,你先去地裡。”
姜甯“啊”了聲,道:“行,我正好去看瓜藤牽起來了沒,都好些天了。”
南瓜藤長得快,要長出來了,就得先把藤牽好,不然後面瓜都長歪了。
衛長昀看眼他背上的背簍,“沉不沉?”
姜甯晃了晃背簍,“才兩把鐮刀跟罐子,一點不沉,我又不是病秧子,這都拿不了。”
衛長昀還想再說什麼,倏然想起昨晚姜甯的話,隻點了點頭。
從家裡到地裡,一炷香都要不了。
他倆在槐樹下邊分開,一個沿着路去河裡挑水,一個拐彎先去地裡。
姜甯扯了扯背簍的繩子,覺得勒肩膀。
幸好路不遠,不然肩膀都要被磨破,也不知道每次衛長昀怎麼忍下來。
幾十斤在背簍裡,想都知道有多勒人。
“甯哥兒,來地幹活啊?”
“你阿娘這幾日好些了吧?”
“你家這地裡種的什麼?忙得過來嗎?就倆人。”
姜甯人長得好看,最近在村裡走動時,說話又客客氣氣的,一笑起來,招人喜歡。
一個村的,平時擡頭不見低頭見,大家夥也都不願意結仇。
這會兒看見姜甯一個人背着背簍來地裡,擡起頭來跟他唠兩句,也沒别的心思,村子裡都這樣。
地裡的活日複一日都一個樣,做着無聊,喜歡跟人閑侃,好打發時間。
姜甯挨個答應,等到地裡時,抿了抿唇,覺得口渴。
“甯哥兒,你這玉米可不能老澆水,容易淹死。”
旁邊是楊二爺家的地,這會兒楊二爺的兒子兒媳正在心裡分苗,分完了才開始種。
“知道的嬸子,就今天過來看看,要不要補點種,順便澆水,這不好些天沒下雨了。”姜甯一邊放下東西一邊說:“對了,上次我給阿娘請大夫,陳大夫說二爺病了,可好些了?”
楊言德擺手,旁邊張秀雲道:“沒呢,不過好多了。人年紀大,病好得慢。”
“啊,那要再不好,過些天去鎮上尋大夫看看,多問問總是好的。”姜甯對楊二爺記着恩,不免多說了幾句。
來這兒的第一天,要不是楊二爺來了,他就算再厲害,也趕不走王栓那一幫人。
就算趕走了,怕是也要吃虧。
楊二爺一把年紀了,為人公正、明辨是非,他是尊重的。
“曉得,過幾天不好,就去鎮上瞧瞧。”
姜甯“哎”了一聲,沿着挖出來的溝,邊走邊彎腰檢查前些天種下去的玉米跟土豆。
土豆簡單,發芽的塊往土裡一埋,露出點芽頭就成,基本都是活芽,死不了。
玉米不一樣,一粒粒地埋在小土窩裡,一窩三四顆,有的可能全死。
這就得補種,不然補完了,後邊不好一塊打理。
姜甯還沒檢查完,旁邊土坎上就傳來說話聲,他回頭看了眼,是衛長昀挑水來了,楊言德兩口子正跟他說話。
衛長昀肩膀一矮,兩隻桶穩穩當當放在地上。
“這些應該夠澆了。”衛長昀把扁擔放在一邊靠着,“要補種嗎?”
“要,有幾窩看着一點芽都沒發,往裡再補幾顆。”姜甯直起腰,手撐在腰側,“南瓜藤牽得還挺好的。”
“那就好。”衛長昀從背簍裡拿了瓢,拎着桶,沿着土溝一窩一窩地澆水。
姜甯看他在澆水,就幹脆先去拿玉米粒,先去把死了的幾窩補上。
“一會兒回家,得看看我們倆的秧苗發好了沒。”
種水稻不能直接撒種,得先育苗。
之前算着時間,還有最近的溫度,他們在上次趕集前就先把秧苗發着了,怕凍着發不起來,還放在堂屋裡,這樣勉強算個恒溫。
“今早出門我看了眼,已經發了,不過還得等個三四天才能下田插秧。”
衛長昀接過話,“這會兒還早,等會兒去山裡轉轉?”
“嗯,看看有沒有新收獲。”
姜甯還惦記着那些野果,挖回來移栽肯定不現實,樹苗到結果能吃,起碼得三到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