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爺爺,那這麼說那趙高确實很可憐。以前我對那些六國刺殺秦始皇的事都挺反感的,覺得他們怎麼不聽秦始皇的話?總是認不清形勢鬧着要複國,如果不是他們天天起義,秦始皇就不用老是出去巡遊,他不去巡遊就不會病死在沙丘,那可能秦朝也不會那麼快滅亡,但現在一聽,我好像有點明白了。”
聽完,孩子裡頭有個女孩情緒低落了下來,她問道,“可不是都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嗎?都說他功大于過。”
【好孩子,你思考得很好,這就是曆史的複雜之處。】
【秦始皇統一六國,開創了我們第一個大一統朝代,這功績自然是永世無法磨滅的,但戰争就會帶來殺戮……六國的貴族官宦同樣也曾發動戰争征伐他國,他們全然無辜嗎?因此沒必要因為趙高曾亡國的遭遇而對秦始皇有所責難,那本就是個戰亂紛飛、弱肉強食的時代。況且不僅僅是秦朝,曆代封建王朝的建立、統一與滅亡,都伴随着殘酷的一面,我們要學會接受曆史的背面。另外,我們也是站在兩千多年之後的曆史高度去評判秦始皇的功績,他當然是千古一帝,如果沒有他打下了封建制度沿襲兩千年的基礎,我們也難以成為如今的華夏。】
【我們常說,秦朝像一個嚴酷的機器,全憑秦始皇個人堅毅無比的意志在運轉,因此秦始皇一旦崩逝,他所締造的王朝便也将土崩瓦解。為何漢初要倡導“無為之治”,為何陳勝吳廣會喊出“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除了胡亥昏庸無德、倒行逆施的原因之外,也是秦朝的一切皆是首創,國家初具雛形,制度不夠成熟、不夠完善、施行改-革太過急躁、一味采取高壓政策的原因。】
【秦朝滅亡的原因是複雜的、多面的。将秦朝的滅亡歸咎于李斯、趙高合謀誤國是對的、也是不對的。趙高李斯的确罪不容恕,我們在學習曆史時不能因他們的出身卑苦、才華橫溢而為他們脫罪,要客觀公正地看待曆史。秦以後的很多人總在歎息,如果沒有李斯、趙高兩個奸臣當道,當初是扶蘇順利繼位,或許秦朝就不會滅亡了。但我個人認為,秦朝的滅亡是必然的,若沒有如漢朝連續數代皆為明君的運氣,沒有漢高祖與呂後果斷調整了秦律中嚴酷的部分,極力安撫融合關東的氏族與百姓,滅亡隻是遲早的問題。】
【奉行了一輩子嚴刑峻法的秦始皇,在晚年他或許也意識到了秦朝的根本問題——秦朝當時已像一輛、橫沖直撞的馬車,再奉行高壓嚴酷的法家統治,就要車毀人亡了!但他一直沒有真正下定決心立扶蘇為太子,或許是因為扶蘇過于仁慈,容易受儒家擺布,不大合秦始皇剛毅決絕的脾氣。可惜,秦始皇突然病逝沙丘,秦朝這輛馬車終究沒能成功調轉車頭。這是我們通過兩千多年的曆史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我們不能苛責秦始皇沒能跳出曆史的局限性,當然也不能怪罪其他六國的百姓不夠“識相”,要求他們必須忘卻他們的國家和傷痛,對嗎?】
同時空的楚地泗水,聽到仙迹的講述,項梁早已忍不住淚流滿面。
是啊,他們怎麼會不知道楚國已經沒了,在嚴酷的秦律之下,想要複國根本就是癡人說夢,可要他們怎麼放棄?那是他們的國!怎麼可能輕棄!或許有的楚人如李斯,已屈服于秦國的高官厚祿,也有很多人當上了秦吏,但也總有一些楚人,即便知道無望,也絕不屈服!
仙迹都說了,秦朝滅亡是必然!隻是遲早的問題,項梁看向自幼便力大無窮、兵法娴熟的侄子項羽,心裡更加堅定——亡秦必楚!
而李斯和趙高也因仙迹一聲“将秦朝的滅亡歸咎于李斯、趙高合謀誤國是對的、也是不對的”的話而大大松了一口氣!二人就像那被貓兒踩中了尾巴的兩隻老鼠,一動不動地維持着跪伏在地的姿勢,但身子的顫-抖卻漸漸停止了——有仙迹這一句,他們這兩條鼠命或許還能留着!
殿中,所有人都在暗中窺視着嬴政的神色。
唯有扶蘇有些欲言又止,他跪了下來想說些什麼,卻被嬴政猛地擡手制止了。
嬴政面容冰冷,目光在李斯和趙高身上停留了一會兒,又轉向了被乳母懷抱而酣睡的胡亥。仙迹雖然沒有細說,但“胡亥昏庸無德、倒行逆施”這句話還是聽得極清楚的。
胡亥是他最小的兒子,如今尚在襁褓之中,秦人愛少子,嬴政對這個小兒子也很有兩分喜愛,還曾對趙高說,待胡亥長大,便由他去教導胡亥律法、前賢著作,希望他以後也能輔佐社稷做個賢臣。沒想到此子日後竟是塊髒污的朽木……嬴政冷冷掃了酣睡的胡亥一眼,原來他就是那個亡國的秦二世。
原本他便覺着古怪,便是在帝座上放一頭蠢彘,他的大秦也不至于一統十四年便滅亡!就算如仙迹所言,秦制有諸多不完善之處,又有六國遺民作亂,但扶蘇的品性總沒有這麼不堪!他雖不滿意扶蘇親近那群酸儒,但對這個長子的品德還是一清二楚的。
如今倒也說得通了,原來是因為繼位的根本不是扶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