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七日,上詣景陵,至陵門外哭入。于聖祖仁皇帝梓宮前,上食奠獻,旋詣孝恭仁皇後梓宮前,行百日祭禮,讀文緻祭,奠獻哭泣。扈從諸王、滿漢文武大臣、蒙古諸王、台吉、塔布囊等、齊集舉哀,禮畢。上回駐行宮。
白日在祭奠中度過,胤祥這日跟胤禛跟得緊,沒讓自己被落下。除了出享殿後再溜去祭奠下母親,其餘時候便再無未分離。
回到行宮,兩人便坐于炕前看折。河南巡撫石文焯上三折,胤祥取了一事簡的,留給胤禛兩本事繁的,一同批閱起來。
胤祥看到的是石文焯奏為恭繳朱批事。胤禛其實向來不甚喜歡與人交往,尤其不喜歡這些官員虛與委蛇說些逢迎的話,于奏事無益地,不對自己指出的問題作回應。折子往複不易,按照以前的往來方式,胤禛的回複到官員處便會如石沉大海一般,仿佛隻有胤禛在意這些事,這些官員倒是不緊不慢,于是胤禛心中便隻剩消極地不能從事的疲倦。胤禛如今回折多了,便要求每位官員都要上繳朱批,由此他們回複原先的問題也變成了約定俗成之事,這才讓胤禛心裡舒服下來,得以平心靜氣地去批折。
這日石文焯簡要回了幾事:“設立保甲為弭盜之良圖。聖谕指示周詳,臣不敢徒以泛泛文告為事。”胤祥覺得誇胤禛當然是對的,并且詳盡說明地方事也無可指摘,在此批下:“ 可嘉之極。”接着又見,“河南全省田禾現在陸續收獲,皆仰托聖主洪福”,胤祥帶着胤禛平常感激上天的預語氣回:“實爾等好大臣實心奉行感召之所緻,勉之。”最後看到石文焯對通判李先益的評價,“李先益為人任性,辦事粗率,未便題補,應令其照舊供職。”胤祥揣測一二地寫下:“如此方是。即便題補。亦可參革。知道了。好。”零零碎碎多寫了幾句胤禛常說的話,以再顯得更像胤禛一點。寫完向胤禛報道:“哥,看好了。”
胤禛嗯了一句,專注地看着石文焯對河南漕糧的清點,“楊宗義感激聖恩,今已湊銀十五萬三千兩彌補虧空。查楊宗義任内未買五十九年漕米十萬三千七百三十一石,又應賠補未經查參之汜水縣知縣王召祥虧空并武陟縣知縣朱凜廸虧空,以上三項共銀一十一萬一百五十一兩。……臣已令楊宗義将此項民借谷石照時價每石八錢,兌交銀三萬五百八十七兩收貯道庫……臣任内查參之衛輝府知府吳柯等六員,其未完之項着落楊宗義賠補。”算了一大通的結果就是,“伏讀聖谕,凡有虧空,無論已經參出及未經參出者,三年之内務期如數補足。今臣勒限二年内,将所有羨餘積累補苴,不許額外科派絲毫贻累百姓,其未完銀谷亦着落楊宗義賠補……”胤禛看着如此大的賬目,也覺楊宗義雖已還了十五萬三千兩虧空,還有如此之多,深深歎了口氣。
胤祥看胤禛看得不甚愉快,便主動爬進胤禛懷裡,跟着胤禛一起看:“禛,你别生氣,我陪你一起看。”胤禛倒是轉而輕松道:“我不煩。就是有些錢糧實在諒他們也還不上。”胤祥看着折子上那些大數字,便也是驚詫:“這要是都讓楊宗義還,再怎麼也還不上吧,他都已經湊夠十五萬三千兩了,還能怎麼湊。”胤禛也道:“是,實在不行隻能拿命還。我隻能管活人的事了。”說得胤祥都心裡毛了一下,好在胤禛說得倒是輕快利落,接着就抱着胤祥批起來:“甚好。但不可能為新任無辜之屬員。必将羨餘,要你深知洞悉,留多少為養廉用,多少以補苴,好言勸導,情理皆通,方與地方百姓有益。若無緣無故新任屬員,又不論其所出所入。又不管其養資,但泛言不要掊克地方百姓。恐衆屬員未必誠服,如法奉行也。”胤禛知道官員有所需要,并不完全苛求,隻要求石文焯能按法好好奉行,以誠相禀,“谕在朕。奉行得來奉行不來在你,凡事隻要實心實行,絲毫無隐為務。如果如此奏可行,一點不至為難,則妙不可言矣。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