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L:但是政治場上無父子啊,更别提隻是外甥跟舅舅,李治又不是那種沒有自理能力的小皇帝,既不需要監國理政的太後,也不需要權傾朝野的重臣,人家有自理能力。
#3L:劉弘劉恭:您要不報我身份證号得了?
#4L:話也不是這樣說的,李治剛當上皇帝的時候,誰把他這個仁懦的太子放在眼裡了?本來被打得服服帖帖的小國甚至重新掀起了戰亂,這種時候内政還不是得靠長孫無忌撐場子?
(長孫無忌本人暗自點頭:果然,哪怕是未來的他,也沒有掉鍊子。)
#5L:見鬼的撐場子,這種時候需要他撐場子嗎?我們荔枝雖然身體素質糟糕了點兒,但是腦子那可轉得飛快,一點兒都看不出來跟李泰還有血緣關系的那種,長孫無忌的作用頂多也就是前期幫着鞏固了一下而已,後期他自己反倒是荔枝皇權的最大阻礙。
#6L:怎麼說呢,荔枝其實已經給過他很多次機會了,但是長孫無忌就是不明白,姐夫跟外甥是不一樣的……不,或許他是明白的。所以跟着李世民,他心裡其實還是有點數的,很多時候,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他的界限都很明白。但是對于年紀比自己小的外甥,長孫無忌的心裡就過分沒有逼數了點兒。
#7L:贊同樓上。說白了,就是長孫無忌在面對李世民的時候,是把自己放在了一個下屬的定位上,但是當他面對荔枝的時候,他更多的把自己放在了一個保護者的位置上——看到呂不韋了嗎?上一個保護者的前車之鑒尚且不遠呢,他是瞎嗎?
(此處折疊三十樓)
#38L:不過,聽大家這麼一說,我突然發現唐朝初期的功臣好像有好下場的也沒幾個。
#39L:确切的說,應該是善始善終的比較少,功臣本人大多數情況下都能夠保持本心,像房玄齡和杜如晦等人活着的時候,都還是非常沉穩可信的,但是他們的兒子們大多都飄了。
#40L:可靠一點的,像李績,好歹撐到他死了,孫子那會兒才爆了雷;糟糕一點的,像杜如晦,老闆還沒走,兒子就開始造反,甚至弟弟都不安分,全家就找不出幾個本分人;再慘烈一點的,就是長孫無忌,兒子沒飄他先飄了,最後的結果就是全家一起走。
#41L:……
四十一樓說了什麼,已經沒人關注了,因為大家目前的重點全部都放在了四十樓說出來的驚天大瓜上。
被點名的長孫無忌先不說,反正他族滅這件事情已經全部人都知道了,再慘也不能比這更慘了,所以這會兒,他的心态居然還成了所有人裡面最好的一個。
但房玄齡幾人是真的如遭雷劈。
杜如晦家裡人不是混得很好嗎?
根據九殿下的說法,克明的弟弟杜楚客做了工部尚書,兩個兒子一個在富庶之地為官,一個尚了公主,做了驸馬,又有先帝禦賜的爵位在身上,發達近在眼前,三兒子雖然還沒顯赫,但是怎麼看都知道前程差不到哪兒去……怎麼還造反了?
這一大家子享盡榮華富貴的,怎麼還腦抽的要造反?
房玄齡不理解,房玄齡大為震驚。
但更讓他們在乎的是……
“雉奴,你和阿耶說實話,”李世民痛心疾首,“你剛才那堆話裡面,有幾句是真的?”
“玄齡家的兩個孩子現在如何?”
克明家的情況幾乎全胡編亂造,那剩下的大家呢?雉奴嘴裡究竟有幾句真話?
李治:“……”
他别過了頭,嘴角抽搐,有一種扶額的沖動。
李治:阿耶,這可是你問我的,等會兒受了刺激,可别怪兒子先前沒有好心的放你一馬。
“……房公家的二子涉嫌謀反,夫妻兩個并上遺直,盡數被貶。”
“如果不是房公的功勳實在是大,說不定,房遺直連命也保不住。”
房玄齡:呆滞。
他青年才俊的兒子突然造反,這種沖擊放到誰身上都得緩緩。
李世民深吸一口氣:“那克明家的孩子又是什麼情況?”
李治:“……杜荷挑動太子哥哥謀反,杜楚客學着當年的杜公投資四哥,兩方皆落敗,要不然您以為我是怎麼當上皇帝的?”
李世民:“……”
吸氧!
他顫顫巍巍:“那君集……”
“他當年遠征高昌國,不僅将一些無罪之人擅自發配,甚至還侵占了高昌國的無數财寶,說得輕一些,他這叫不問自取,若說得難聽一些,他這邊是驕橫肆意,目無君王。”
“阿耶把他下獄,可饒是如此,淩煙閣功臣畫像仍有他的一份。”
“隻可惜他永不知足,和杜荷一起主動勸誘大哥,挑撥大哥與阿耶的父子之情,實在是該死。”
“在貞觀年間就被砍了腦袋。”
李世民:……我就多餘問!
他什麼話也不說了,非常幹脆——兩眼一翻,直接倒了下去。
對不起雉奴,先前是阿耶沒領會到你的好意……要不你現在把那謊話重說一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