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姑蘇
且說燕家一行人在金陵停留一日,由李誨和李绮作陪,遊覽金陵的名勝古迹,黛玉一整天興緻勃勃,還與李绮聯句作詩。
第二日,他們告别李家衆人,賈蘭也到石頭津送行。黛玉和燕臨都叮囑他一番,這才依依不舍地登船。
他們繼續南行,途徑金匮,黛玉知道袁百年的弟弟袁萬裡時任金匮縣丞,便問他是否在此處上岸。袁百年卻說要去姑蘇祭拜舊主,依然與黛玉同行。
黛玉聽罷,感動不已。
燕臨見到江南景緻,雖已是冬日,仍殘留綠意,粉牆黛瓦,吳音袅袅,十分歡喜。轉頭見黛玉,卻是芙蓉輕愁,眼霧氤氲。
燕臨不解,詢問黛玉:“玉兒,你這不是快到家了麼?怎麼我見你興緻還不如前天呢?!”心中還有幾分忐忑,莫不是她怪我昨晚唐突了她?
黛玉道:“我也不知是怎麼了,大約就是人們所說的‘近鄉情更怯’的緣故了。說來,我雖出生于姑蘇,幼時卻長在揚州,回姑蘇乃是扶靈歸葬,想來……”
燕臨這才明白,連忙把黛玉攬入懷中,安慰不疊。
船靠盤門碼頭,袁百年來說道:“姑奶奶來姑蘇,事先也沒跟林家說,不如讓我先去報個信,姑奶奶和姑爺在船上等候。”
黛玉說好,又讓蔣嬷嬷将林稹的書信轉交于他,以作憑證。袁百年作為林如海曾經的書童,對姑蘇林宅比黛玉熟悉得多。
林家族長林?知道姑奶奶回來了,連忙遣人來接。
姑蘇林家雖然和金陵李家一樣,都是詩禮名族,但李家人口衆多、聚族而居,占了半個烏衣巷,而林家人丁不旺,如今在姑蘇老家的不過十數人。
林如海舊居如今也空置了,他臨終前雖然把宅子給了族裡,但族長隻将其作為宗族裡供奉祖先及合族議事的場地。從前賈敏住過的院落更是不曾動過,今天黛玉和燕臨就住這裡。燕牧堅持仍然住船上。
族長夫人白氏笑眯眯地來見黛玉,她雖然年屆四十,論輩分,卻與黛玉是同輩,因而口稱“妹妹”。
黛玉見母親院中布置,與她幼時記憶中的一模一樣,又是欣慰,又是感傷:“嫂子,這裡打掃得真是幹淨……”
白氏道:“當年叔母就是極愛幹淨的人。這株石榴樹,是妹妹出生時種下的,如今長這麼高了。”
初冬的石榴樹,枝葉略顯枯瘦,但樹幹壯實,一支分叉橫過母親曾經梳妝的小軒窗,冬日可愛,照進斑駁的影子。
黛玉喃喃道:“我記得花開時豔紅如火,可是後來我們去了揚州,也不知這果子有沒有結成……”
白氏笑道:“如今結得可好了!那邊的丫頭們淘氣,偷偷翻進來摘,還讓我抓到一回,狠狠罰了!”
“丫頭們?”黛玉問道:“誰家的?”
白氏帶着黛玉往書房去,邊走邊說道:“咱們族裡又與别家不同,當年妹妹的祖奶奶攜子血戰永定,祖上才得列侯之位,故而族裡對女孩子們也一般重視,族中不論男女,無有不誦詩書者。之前閨塾和族學在一處,後來叔叔把這宅子給了族裡,又說女學就可辦在此處……”
黛玉這才明白過來。
慢慢走近書房,竹林環繞,書聲琅琅,俱是清亮高揚的女童音。黛玉透過窗子看去,五個孩子正在讀《千家詩》,黛玉聽得微笑起來。
卻聽白氏輕聲道:“可惜咱們林家人丁不旺,這裡隻有三個孩子是咱族裡的,還有兩個是附學的。族學裡頭,男孩子那邊也是如此。”
黛玉點點頭,拉着白氏走出了閨塾的院子,才說道:“可能天意如此,不必強求。但願這些落地的孩子們,個個都能成人成才!”
白氏笑道:“正是如此!不料今歲,咱家又出了一個探花。整個平江府,誰不羨慕咱們林家?必是祖宗保佑呢!”
黛玉又問:“她們現今讀的什麼書?”
白氏道:“正為此事犯愁呢!按說《百家姓》、《千字文》、《女四書》和《千家詩》都讀的差不多了,從前沈伯母赴京前,都是她過來指點丫頭們讀書,如今是秎兒媳婦做女夫子,比之沈伯母,到底差了一層。”
說着,白氏臉上露出一絲尴尬來,看向黛玉,似是盼她也能出個主意。
黛玉聽罷,沉思片刻,道:“隻讀這些,還是不夠的,可惜伯母不在姑蘇,她們若是半途而廢,未免可惜……”
白氏歎道:“正是呢,咱家養育了這些好苗子,偏又嫁到别人家去了……”
黛玉道:“之前我小姑子出嫁前,我為她做了一本《彙編》,将四書五經中的一些重要篇目摘錄選讀,我也按着從前父親和老師的教導,作了集注,如今也給族裡的女孩子們一份吧,有空也可讀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