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修煉,體内的寒氣就會越甚。
且望舒心法修煉還有個非常特殊的地方。
每次心法完成,收功的時候,以真氣運轉的寒力最終不是歸于神阙,也不是歸于氣海,更不是歸于丹田,而是歸于會陰穴。
那穴,為陰經脈氣交彙之所。
與百會穴為一直線。
百會為陽,接天氣。
會陰為陰,接地氣。
二者相互依存,相似相應。
乃人之精氣神之通道也。
統攝真氣在任督二脈上正常運行,維持體内陰陽氣血平衡。
正因這望舒寒氣是寒中之寒,又在其心法收功之時歸于陰經脈氣交彙之所,更是加深其寒力。
陰性功體者,水遇涼而冷,遇寒而凝。
一旦沾染,便是糾糾纏纏,再無分離。
當陰性功體者修煉望舒心法至十七重之時,體内積存的寒氣已達閥值,在突破十七重的關口時,行氣結歸于會陰。
當該次行功所運轉之寒氣全部回于會陰之後,會陰穴便會産生尖銳的刺痛之感,接着便是随呼吸産生刺痛與鈍痛交替之感,且體溫随之急劇下降,仿若置身冰窖寒窟,以會陰穴為中心,散發出近乎于肅殺千裡般的深重的寒意。行功者身上會逐漸凝出厚厚的一層寒霜,其所處之地,甚至可立刻化作一間冰屋。就連時間,也會因此而流逝得比正常情況更慢一些。寒意以會陰穴為始,沿任脈上浸至百會穴,又以百會穴往下沿督脈,下注回會陰穴。之後,寒力自會陰始,猛沖百會,循任督二脈運轉九百九十九小周天,再以任督二脈為基,巡行其他四肢百骸行一千大周天之後,所有寒力回流至丹田,結出米粒大小的金丹。此刻,金丹沿任脈往上至百會穴,脫離人體,懸于百會穴上方,源源不斷地吸納人體内的真氣,直到将所有真氣抽盡。這些真氣就環繞在金丹的周圍,以真氣巡行大周天的時間為憑,每行一個大周天的時間,這些真氣就往金丹上裹一層。直到所有的真氣都被金丹全部納入。此刻,行功者如亡人,無呼吸,無脈跳。此時,金丹的大小接近于一顆普通丹藥的大小。且金丹的顔色也由最開始的乳白色變為與望舒一般的幽藍色,發出淺淺的光芒。金丹往上遊走六尺餘,在虛空中瞬時碎成齑粉,後又凝而為一隻尖刃,從上往下,魚貫而入,刺百彙,入會陰。在會陰,金丹又一次凝結成形,飄至印堂穴,離體,幻化為三朵幽藍色的冰蓮,輕輕拓印在眉間。當眉間花钿隐匿之後,金丹回會陰,且将真氣還。此時,行功者周身之冰霜漸融,行功者所處之地也漸漸解除冰封,呼吸緩,脈跳慢,以會陰穴為始,真氣沿任督二脈往上彙聚于百會穴,又以任督二脈為中心,以真氣巡行三個大周天,功成。
此刻,不僅僅完成了望舒心法第十七重的突破,同樣也完成了望舒心法的重要關口——經脈逆轉,還進入了三段金丹期。若再往上修煉至三十三重,則可至元嬰期。三十七重出竅,四十二重分神,五十四重融合,六十七重渡劫,七十二重大成。
羲和的修煉也大緻如此。
隻是羲和心法運功最後是歸位于百會穴,行功的方向與望舒心法相反,以及感受不同罷了。
望舒是寒肌徹骨。
羲和是焚魂灼魄。
這其中的苦痛,難以形容萬一。
且無論羲和,還是望舒,除了彼此一同晉升而外,别無他法。
即使是有相當功底的修真者,也無法承受該心法的炎力與寒力。
隻有當兩者的炎力與寒力相互貫通,且功體相反,但修為卻大緻相當的情況下,才能蜿蜒往上而行。
否則,望舒結魄,羲和焚心,隻是遲早的事罷了。
當進入元嬰期之後,因須逐漸為第四十二重的分神準備,且此刻在丹田處凝結而出的那個嬰孩元神須聽從修煉者的掌控,故而須将體内的力量一分為二,一分注入丹田,養育嬰孩,一分分至百彙穴或會陰穴掌控本體内功修煉。是故此處也是岔路之始。且該心法一旦開始修煉,就像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除了繼續往上走,沒有可供後退的地方。開始修煉之後,便幾乎與其他的修煉法門漸行漸遠了。尤其是完成經脈逆轉之後。那便是真的真的沒有回頭路可走了。
岔路,便是兩條。
一條往上,直至大成。
一條往下,直至瘋魔,血債纏身。
是故,隻有兩人相伴而行,才能懸崖勒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