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北宋以來,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概念就深深刻在每個人心裡。比如賈政,一個生在錦繡堆兒的國公愛子,人生最大的期望就是能登一回金榜。
可惜,先帝沒有給他機會,他抱有厚望的長子早逝,長孫好不容易中了進士卻也早逝,次子聰穎但厭煩仕途,如今他能給予期盼的也就一個賈荀了。
如今賈荀實歲六歲,早早就能誦三百千,賈政欣喜之餘卻也心生擔憂。賈珠賈蘭乃至元春哪一個不是冰雪聰明之人,卻個個早逝,可見人人說慧極必傷也非空穴來風。
因此賈政對賈荀的啟蒙是拖了又拖,平時隻給他念書,卻不肯給他細講也不肯請老師教授。如今眼見再幾個月就要過生辰了,才點頭讓他準備開蒙拜師。
賈家的族學被賈政申饬後清明了不少,如今給孩子們開蒙的是一位放棄了科考的老舉人,姓陳。
陳先生是個矮胖慈祥的老人,是當年建國時賈國公師爺的後人,多年想登金榜卻從未成功,反而是自己的兒孫紛紛魚躍龍門做了官。
緻使他雖成了老太爺卻并不很暢快,而他的老妻成了老封君也覺得榮養的日子無趣的很,老兩口一商量,幹脆收拾了東西從金陵跑到京城教書。
别的書館不敢用他不願用他,但賈政給賈荀找先生找的眼睛都要綠了,好容易發現個好老師,便裝作不知陳先生兒子位置緊要,用一月五十兩的超級高薪請了陳先生來教書。
賈荀和另外兩個孩子一起食了“十魁”,又跪在紅氈毯上拜過了孔子又拜過了師父,陳先生握着賈荀的手親寫了“上”“大”“人”三字,再舉了紅筆披紅。
等上課的時候,陳先生令賈荀并同他一并開蒙的兩個給他做伴讀的旁枝子弟跪在孔子像前道“
人人都念着讀書做官,卻忘了讀書學了什麼做了什麼。
在我這裡念書,先念《小學》,再念《四子書》,後念《五經》《通鑒》。爾等可知為何?”
賈荀老老實實跪在孔子像底下,心裡卻想着是自己前世每到期末就跟室友到學校的孔子石像底下給孔子他老人家供食堂那能拿來釘釘子的硬饅頭,沒想今生卻真成了儒家門生了。
陳先生見幾個孩子乖巧不語滿意的點了點頭道“三綱五常之理,于《小學》可知(這裡指朱熹編纂的那本兒),這也是你們此生必守的,如若違反天地不容逐出師門!”
幾個孩子吓得挺直了放松的腰背,賈荀則輕輕皺起了眉頭,他已經猜到陳先生要說什麼了。
“三綱五常,父為子綱、君為臣綱、夫為妻綱。五常則指仁、義、禮、智、信。其中三綱最為緊要,有違着,那是大逆不道人人得而誅之!爾等日後必要遵守!”
賈荀心裡的厭煩卻一層層翻騰了起來,他今生的前六年,祖父祖母溺愛不提,他父親母親皆非常人,對他也是呵護縱容,兄弟姐妹間也是随性自由。這還是他第一次直面封建人間的條框。
“除此之外,還有《四書》《五經》,這是性理(人性與天理,宋朝所謂性理之學)《通鑒》學之可明人間事理,這些學過了,你們才算成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