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禮,《周禮》中原先就有規定。
在漢朝之後,儒家被推出來之後,更是多了一項拜“孔子像”的儀式。
韓琦這第一次收徒,該有的都有,給來看的觀衆們帶來了一場古色古香的拜師儀式。
年僅九歲的蘇景先,因為幼年的一場大病,身體一直比旁人更為瘦小一點,唯一的一點肉肉都在臉頰上,看起來可可愛愛的。
衣服穿得規規矩矩的,頭上還帶了一個儒生都會帶的小方巾,整個人看着就是端方小君子。
手上拎着一個可愛的布袋子,這個袋子是現代常有的帆布袋的形式,小孩子挎着看起來簡便輕松,有不少人已經看上了這個東西,知道蘇家開青雲書社的,甚至在想蘇家會不會上新款了。
蘇景先挎着帆布包,自認為自己的帶貨效果一絕,他昂首闊步,走到自己師父面前,睜着一雙可愛圓潤的大眼睛看着韓琦。
韓琦先給蘇景先整理了一下小小的頭巾,正好了衣冠之後,帶着徒弟洗手。
洗手的地方也有講究,講究的自然不是大宋的,而是蘇景先。
這天慶觀依山而建,地理位置比較偏僻,北宋時期就已經有了竹管引水的方法,蘇景先雖然不知道蘇轼就是自己的弟弟,但是知道蘇轼之後還改良過呢。
不過蘇轼的改良是将竹管做成了瓦筒管道,主要解決的是竹管容易堵塞的問題。
蘇景先則是加了簡單的過濾裝置,和一個水龍頭,龍頭這個最早是十六世紀出現,國内要到清朝了。
蘇景先自然也沒有折騰出來龍形,和書社常用的工匠聯合,做了竹制的螺母、螺絲這些,給水加了閥門,現在也在大衆面前展現。
“聽說這也是蘇家的這位小神童制作出來的!”
這能自由開關放水,看起來也遠比用木塞子堵住要優雅,這種看着就精巧的設計,也在這些要麼有錢要麼風雅的觀衆裡面受到了追捧。
有些人原先和縣令一樣,對這蘇景先的“聰明”有點理解不能,但是先就能理解了。
這蘇景先如果不是真的這麼聰明,蘇家人在說的時候,臉上的神色也不會這麼自然。
洗完手,這“盥洗禮”也就完成了,接下來是鞠躬。
原本是直接對着老師鞠躬,但是現在是韓琦帶着蘇景先一起對着孔子像鞠躬。
北宋重文輕武,士大夫們的日子水漲船高,孔子也在百姓甚至皇室中的地位得到了最大化的提升,先帝宋真宗還加稱了孔子為“聖文宣王”。
一大一小恭恭敬敬地拜了孔子像,上香,香火柔和,是最佳的紅黃色,在沒有風的情況下竟然是往孔子像上吹的。
在意到這一點的人不多,韓琦離得近,看着各位精巧,他看了那缭繞的煙,又低頭看着蘇景先。
蘇景先仰頭,小聲地和韓琦說着話,“師父,你聞,味道有點甜滋滋的。”
兩人的小插曲離着遠的人看不到什麼,雙方交換禮物的時候,倒是在所有人的眼皮子底下。
蘇景先的拜師禮,和正規的也沒有區别,帶了“勤奮好學”的芹菜,寓意老師“苦心教育”的蓮子,還有代表“早日高中”的紅棗。
隻不過,因為韓琦對他那本種子書比較看重,蘇景先這本也帶了。
韓琦給蘇景先的是自己随身攜帶的日記,記錄的是工作的心得,他為人謹慎,裡面的内容不涉及到工作機密,幾乎都是些為人處世的心得,給早慧但是還沒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過的蘇景先正合适。
除此之外,他還專門加急,定制了一套給蘇景先的玉器,手镯、玉佩、玉冠,還有蘇景先不缺,但是代表了他的心意的一套文房四寶。
東西很多,看着也不是湊合,觀衆們自然能懂這其中的拳拳愛護之心。
在交換禮物的時候,韓琦還小聲跟小徒弟說,“我還送信給了永叔,這時間應該已經到了他的手上,等我們到汴京,就能看到他的新鮮大作了。”
七天的時間就是“飛鴿傳書”從蜀地到滑州要花的時間,也正好是拜師宴從答應到準備的時間,這裡面包含了多少韓琦對蘇景先的重視,自然是不用說的。
此時在滑州的歐陽修:本來在滑州一個人努力處理這些瑣事就煩……等等,最近頗受官家喜愛的青雲書社背後竟然是小孩子在出謀劃策?……等等,這種子書,榨油,新鮮的榨油手段!這向日葵我們滑州就能種啊!
歐陽修原本想從自己的舊稿裡面拿一份敷衍一下,現在不行了,他要好好表現。
這樣聰明的小孩,還可能對自己有些好感,這拜師也不一定就拜一個,歐陽修也看中了這小孩了。
拜師宴之後,賓客盡歡,有的事情也有了機會騰出手來解決。
那自然是在拜師宴被趕出去的縣令。
縣令被趕出去之後,臉很青,很氣,不理解為什麼自己完美無缺的計劃最後會落實成這個樣子。
但是他也不慌,面子這種東西,在上官面前原本就不算什麼,隻要等到,等到韓琦離開這蜀中。
他總有回汴京的時候!
至于蘇家、程家,穿點小鞋,扣點資源也不是什麼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