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家譜記載,他的祖上是河南逃荒到山西定居,自他始向上數四輩,有兄弟倆在西安經商,繁榮了一陣子。他在1947年出生,那一年□□壯烈犧牲,孟良崮戰役取得勝利,劉鄧大軍千裡挺進大别山,揭開戰略反攻的序幕。他是家中長子,排第二,還有一位姐姐。家中貧苦,父母都是農民,他隻上完小學就辍學了。
小學期間,他成績優秀,在一年級就戴上了紅領巾(那時隻有品學兼優的孩子才能獎勵戴紅領巾)。家中條件艱苦,他至今記得同桌的哥哥在蘇聯留學,給弟弟買了蘇聯造的鐵質圓規,那在當時是件極為稀罕的物品。他和同桌關系好,兩人換着使用。□□期間,有位教授因批鬥到他所在的鄉村小學教書。他回憶起教授上課的風采時仍有很大興緻,侃侃而談:教授上課從不帶書,站到講台上說“把書翻到第xx頁”,沒有一次差錯。上課節奏流暢,能把知識講得淺顯易懂,有輕松的課堂氛圍。那時中國和蘇聯關系尚未破裂,外語課教授俄語,至今他仍能寫一手漂亮流暢的俄語單詞,并能準确發音。小學寫字用的石闆和石筆。石闆上的字迹可以被反複擦掉,能用很多年。石筆一毛錢十根,,寫得勤快也要多半年才能用完一根。小學生活給他留下深刻印象,雖然學曆不高,但奠定了他最基本的文學素養,為他日後的學習成長起到很大作用。
我上小學時,從三年級開始學英語,很難想象當時爺爺奶奶在建國初期艱苦條件下學習俄語的不易。還記得小學大家都很想用新橡常常是把買了沒多長時間的橡皮扔掉、送人、或是切割成很小的顆粒玩,我覺得其實算一種作踐。每次大掃除都有完好的塑料尺,筆,橡皮被扔到垃圾桶裡,初、高中也是如此。哥還曾對我說他的一個高中同學為了得到小塊吸鐵石,在文具店買了一條二十多塊的帶吸鐵石的項鍊,出門把吸鐵石扣下來,項鍊一扔,揚長而去。大家都不是大富大貴的家庭出身,但不得不承認所處環境的安逸讓缺乏認知的我們不懂珍惜,喜新厭舊。初中我從縣城來到市裡,因為成績靠前,認知偏向安于現狀,媽媽怕我松懈,常在上學過馬路的空檔提醒我:在她幼時,上學時很不容易的,現在推行義務教育,使上學由富裕人家的專屬權利得以向普通大衆普及,應該珍惜在校的每一天。當時我隻是回應,有些微知覺,但并未真正警醒。現在想來,教育在爺爺那時候更加不易,那個時候罕見的圓規,昂貴的石筆,在今天已是尋常之物,然而時代的進步,應以珍惜奮進的心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