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立仁和陳強何大勇關峰四個人,來到一處巨大的院子外邊,陳強告訴卓立仁,這裡就是原來的那個腳行,現在是這些孩子們住宿訓練的地方。
卓立仁有點納悶的看着那道兩米多高的磚牆,問陳強幹嘛把牆弄這麼高,陳強說這些孩子除了學習文化,還要練習騎馬和功夫。
之前陳強與龐師傅琢磨着卓立仁的意思,從幾種功夫裡邊總結出來包括擒拿、格鬥在内的十幾個招數,每天教這些孩子們反複練習,一兩年就能出徒,
如果再輔之以匕首棍棒一類的家夥,将來到了以命相博的時候,一擊緻命不一定能行,出手傷人或者制服對方問題不大,這種功夫不能讓外邊的人随便看見,真功夫絕對不能輕易外傳,還有就是怕被有心人看見惹出什麼麻煩。
陳強過去拍門,瞬間門就從裡邊打開了,應該是一直有人在裡邊看着,陳強側身請卓立仁先進,随後自己也邁步進來。
大門裡邊有兩個十五六歲的半大小子看門,都是狗皮帽子大棉襖,下邊是大棉褲加氈旮瘩(棉氈子大棉鞋),從上到下捂的是嚴嚴實實,臉蛋凍的通紅。
他們倆看見陳強的時候就想打招呼,可是看見陳強把一個跟他們歲數差不多的年輕人讓進來,自己跟着後面的時候,這倆小子好像意識到了什麼,臉上那股子嬉皮笑臉的勁瞬間就沒了,腰闆拔的溜直,緊張的看着陳強不敢說話。
陳強笑着告訴他們,他們一直盼望的大少爺來看大家了,趕緊的去把所有的人都叫出來在操場上集合,其中一個半大小子答應一聲,扭頭就往宿舍那邊跑,另外一個還想着先給卓立仁鞠了個躬,才去追自己的夥伴。
陳強陪着卓立仁往裡走,一邊告訴卓立仁,他跟龐師傅商量好了,這些孩子來的時候已經明白告訴他們,陳強和他的師兄弟們,與那幾個教書先生一樣,隻是教授他們功夫的師傅,不是他們的主子,他們真正的主子是卓家的大少爺,等到大少爺從美國讀書回來,自然就會來看他們,到了那個時候他們就可以給主子磕頭了。
對于龐師傅和陳強他們這種做法,卓立仁覺得很正常,就應該這樣,他把這些孩子弄回來,又花那麼多錢和功夫訓練他們,就是為了培養一些死心塌地效忠自己的死黨,也就是那種為了主子願意舍命的人。
隻有這樣的人,才能在最危險的時刻挺身而出保護他的生命,他的命至少得留到那個特别的日子,那之前他沒有權利輕言犧牲。真到了那一天,就算是失敗了也就是一個死,這種心理準備他早就做好了,現在還不行。
陳強陪着卓立仁,往操場中間一個木頭搭起來的台子走過去,還在給卓立仁介紹這些孩子的情況。這些孩子的總數是286個,有些已經在這訓練兩年多了,歲數大一點的有十六七,被林海龐健他們帶去上海的馬小虎就是這一撥的。
不算上海的馬小虎他們二十多個,這個年齡段現在家裡還有三十多個,這批孩子的功夫底子最紮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來的早訓練時間長,主要還是他們來的時候,陳強的那些師弟們大都在家,每個人帶的徒弟少,在每個徒弟身上用的心思也就相對更多一些。
按照龐師傅的說法,這幫小子除了江湖經驗還不行,單論手上的功夫,加上那股子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勁頭,就算是那些老江湖也不見得能輕易把他們拿下。
這幫小子最要命的地方是他們不知道害怕,出手沒輕沒重的,不像那些老江湖,别說輕易不肯跟别人玩命,哪怕是自己能赢的局面都得思量再三,要不怎麼說‘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那個年代沒有解放後的那種‘武術套路表演’,那就不叫功夫,純粹就是表演罷了,卓立仁跟着師傅練的八卦掌也沒有那些花架子。
那年頭的人練功夫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保命,講究的就是一擊緻命,出手就要傷人,不能把對方放倒自己就慘了,雖說是不到萬不得已不能出手,可是一旦出手就會竭盡全力,誰都不會留情,所以才有‘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的說法。
兩邊一搭手就知道對方什麼底子,三招兩式都是多的,有時候一招就見分曉,那種‘大戰三百回合’的情節也隻能出現在武俠小說裡邊。龐師傅和陳強他們半輩子都在江湖上晃蕩,玩過命也見過生死,也知道卓立仁對這些孩子的想法,自然就是按照這種實戰要求來訓練這些孩子。
過去有一句老話叫‘窮文富武’,意思就是沒錢的人練不了功夫,因為想練功夫先得有一個好身體,練功夫天天都要打磨筋骨,冬練三九夏練三伏,沒有雞鴨魚肉供着哪有那個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