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天龍李建短篇小說集 > 第10章 10 轉世

第10章 10 轉世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公元2060年,在藍色的地球上,蒼穹為畫布,閃電作畫筆,江山依舊在,乾坤幾回輪。有的人轉山,有的人轉湖,而魯直轉世。魯直步入仕途後,剛開始在官場受到重用,後因站錯隊伍,被貶到筠連州。上層人事變換後,魯直東山再起,10年後,升為副廳級官員,後魯直又遭奸人誣讒陷害,請辭外放。5年後,魯直又被召回機關,職位頻繁調動,魯直再被貶到戎州。魯直戲稱自己從出生到入仕至今,一直在轉世。他說:“世,是神聖的,我一直不停地像轉山、轉湖一樣,轉世。”

魯直被貶谪于戎州後,對于人生産生了頓悟,他認識到:“人才永遠無法得到魑魅的賞識!”由此,魯直自内而外地産生了一種更為達觀豁朗的人生觀。對于魯直來說,位高而就,便努力為百姓謀實際的利益,位低時便安于貧苦。

多年後,魯直再次被誣貶于筠連州,他真個是“叫花子被貶為乞丐”。但是,魯直泰然處之,他給當地的群衆講解草藥的功效,此時,他幾乎與上層政治斷絕,但仍然擁有一顆愛民之心,當地百姓的福利,他視之為己任。仕途痛悶,魯直轉而通過烹饪美食來尋求人生樂趣,他說:“我們看夕陽、看定水河、看花、聽雨、聞香,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而且愈精煉愈好。”魯直愛稱自己是“吃貨”,言辭中有調侃炫耀之意。但成為一個合格“吃貨”,卻并非易事。古往今來,愛吃的文人數不勝數,卻很少會大談心得。豪放如詩仙李白,也隻肯寫“玉盤珍馐直萬錢”這類含糊羞赧的文字。唯有魯直,對吃并不諱言,甚至自覺有趣。

他第二次被貶筠連州時已48歲,自此開啟了魯直仕途的最低潮,他幾乎将全部精力轉移到美食上。他發現筠連州其實是個美好的地方,他說:“該州風土食物不惡,同事和群衆待我很好。”筠連氣候溫和,物産豐富,他自己耕種了品種繁多的菜園子,有美味堪比莼菜的藤菜、豌豆颠、蓮花白、莴筍、牛皮菜,還栽有綠李紅桃等。魯直也愛好品茗,他對筠連香茗贊美道:“八一峰下旗雲新,嫩綠長鮮早立春。”形容了筠連城外立春時漫山遍野的茶園景色。他贊譽筠連早春茶道:“從來佳茗似佳人。”

魯直既是文人學者、公務員,也是美食家。與魯直有直接關系的名馔不少,用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更多。如“魯直菜豆腐”、“魯直玉糁”、“魯直火腿”、“魯直芽脍”、“魯直醋鯉”、“魯直餅”、“魯直酥”、“魯直黑豆花”、“魯直蛋圓子”、“魯直渣面子”、“魯直酒米飯”“魯直燒臘”、“魯直大燒烤”“魯直椒麻雞”,魯直被貶筠連州時,還創制出了“筠連粉條”、“筠連黃牛肉”、“筠連苦丁茶”、“筠連紅茶”等等。他還專門寫了一篇《筠連黃牛肉頌》:“淨洗铛,少着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她自熟莫催她,火候足時她自美......”

在一次美食派對上,魯直用其情有獨鐘的方竹筍和筠連黃牛肉一起煮,一嘗味道不錯,于是信手寫下了一首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焖牛肉。”魯直還歌頌道:“秋來霜露滿園東,蘆菔生兒芥生孫。我與何憎同一飽,不知何苦食雞豚。”在他看來,這些蔬菜比那雞鴨魚肉還要味美。

硒山湖是魯直最喜歡野炊的地方,他把湖邊長生的藤菜比作西湖的莼菜,說道:“硒山湖有藤菜,恰似可敵莼羹。”他頌筠連月餅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頌野菜道:“時繞麥田求野荠,強為僧舍煮山羹。”他頌筍道:“定水繞郭知魚美,筠竹連山覺筍香。”魯直吃到了一位老婦人做的飛餅和渾水粑,不由得題詩雲:“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知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果然,一個“吃貨”會寫詩,連食物都變得文藝了。

魯直的詩詞書稿,其中有很多是與美食有關的佳文,他寫有《菜豆花賦》《食筠連黃牛肉詩》《八寶豆粥》《木槐行》以及《筠連老饕賦》等,他就是舌尖上的“魯直”。他堅定地走群衆路線,使一道菜得到了境界的升華。魯直最喜歡吃筠連黃牛肉,“紅燒牛肉”還是他被貶到筠連州作地方官時發生的一件趣事。當時,硒山湖已被葑草淹沒了大半。他上任後,發動當地民工以工代赈,除葑田,疏湖港,把挖起來的泥堆築成長堤,并建橋以暢通湖水,使硒山湖秀容重現,又可蓄水灌田。這條堆築的長堤,改善了生态環境,既為群衆帶來水利之益,又增添了硒山湖景色,後來,魯直把硒山湖列入“筠連十八景“之“筠堤拂曉” 。

當地老百姓贊頌魯直為地方辦了這件好事,聽說他喜歡吃紅燒牛肉,到了春節,都不約而同地給他送黃牛肉,來表示自己的心意。魯直收到很多黃牛肉,覺得應該同疏浚硒山湖的民工共享才對,就把肉切成方塊,用他的烹調方法燒制,連酒一起,按照民工花名冊分送到每家每戶。當時向魯直求師就教的人中,除了來學書法的、學寫文章的,也有人來學做“紅燒筠連黃牛肉”。後來,除夕夜,筠連州家家戶戶都制作“紅燒筠連黃牛肉”,相沿成俗,用來表示對魯直的懷念之情,現在成為筠連的一道傳統名菜,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流傳至今。

而魯直的大家風範,充分體現在不拘程式,銳意創新。比如當地有溫泉鹽井,魯直就發明了鹽煽的吃法。做出來的鹽焗雞皮酥、肉爛、骨香、味濃。更令他得意的創造則是烤羊蠍子。他烹羊蠍子可謂精心,先煮熟,抹上薄薄一層酒和鹽,在火上烤至微焦。羊蠍子上的絲絲肉星,酥脆焦嫩,入味三分,吃起來仿佛有蟹肉香味。自願也罷,無奈也好,把凡物變得不平凡,就是天才和庸人的區别。

魯直對美食的熱愛源于他對生活的熱情,他認為,食之道是人生存之道、轉世之道。隻有口腹的調理到位,才能有良好的身體狀态。因此,魯直認為飲食之道對人的身體健康非常重要,于是他從日常生活經驗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養生理論,甚至還給朋友寫過養生方子,說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魯直認為:“人活在世上,不要去追逐功名利祿,不要留戀官場富貴,也不要将榮辱得失看得太重。《黃帝内經》就提出了:‘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内守,病安從來’的養生觀。”因此,他覺得應将精神從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欲中退出來,用于維護自身健康。

當年,筠連的一個學生高考前一天感冒、發燒、咳嗽、頭痛,考生又不想吃藥,魯直就用電吹風熱風從上到下,即百會、風池、大椎、肺俞、合谷穴,依次吹考生的這5個穴位,每次每個穴位吹約1分鐘,距離約10厘米,皮膚發熱,1天3次,子時和午時不吹穴位。該考生不燒了,他就不吹大椎穴,頭不痛了,就不吹合谷穴,不咳嗽了,就不吹肺俞穴。翌日,該考生痊愈。

魯直提倡良好的起居習慣,他認為,這比金銀珠寶更為寶貴。正所謂能睡、能食、能長壽。他認為:“如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日久便會耗氣傷血,進而損及五髒,導緻各種疾病的發生。”魯直提醒人們:“莫貪圖安逸、肢體不勞,應多以步行來替代乘車。适量運動可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身健體、益壽延年。”他說:“人體需要适量運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湧,自然不易生病。”他還提倡人們應該已饑才食、未飽先止,反對美味佳肴的貪吃無厭,即餓了以後才進食。雖然是粗茶淡飯,但其香甜可口會勝過山珍。如果飽了還要勉強吃,即使美味佳肴擺在眼前也難以下咽。若過饑過飽、過熱過冷、肥甘厚味、暴飲暴食,則形壞而壽損。他說:“食惟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這是魯直關于飲食有節的經驗之談,言之有據,施之有效。

魯直實際上是強調了情志、睡眠、運動、飲食四個方面對養生長壽的重要性,這種養生觀點即使在如今仍然值得借鑒。命運賜給了魯直一生的磨難,魯直卻笑着還給了命運一段傳奇。别人在轉山、轉湖,而他在用心地轉世!他認為:“人生便是一頓美食,或許是鴻門之宴,或是賓客之肴,或是山珍海味,或是菜根粗糧,即使貧而無食,也有時開懷飽嘗。每頓飯都有着不同的口味,每種人生亦如是。想吃出滋味,就要用心去品嘗。用心去品,再普通的飯也洋溢着香味。若不用心,再美味的佳肴也是寡淡無味。所以,要用心做人,用心生活,用心轉世,我們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趣味。珍惜每一口‘食物’帶來的心情,我們每個人都是人生的美食家。”

魯直在仕途失意的日子裡,不僅靠美食,而且還靠調香來排解心中的苦悶,獲得精神上的安甯。他住在嘈雜不堪的農貿市場旁,市集又吵又髒,充斥着各種叫賣聲與難聞的氣味。對魯直來說,香就像是宴坐參禅的“靜友”,抵抗俗氛的“衛兵”。他說:“當市井喧嘩的叫賣聲與肉屑的腐敗氣味,以及種種煩雜俗事洶湧侵擾時,隻需焚香一柱就能夠‘靈台湛空明’,外在煩憂、鬧心之事就在香氣的滌蕩之下,消散于無形。”

朋友知其喜好熏香,常将香料、香爐當作禮物送給魯直,他還作詩道:

薰爐宜小寝,鼎制琢晴岚。

香潤雲生岫,煙明虹貫岩。

法從空處起,人向鼻頭參。

一柱聽春雨,何時許對談。

友人送給魯直的小熏爐,多是仿古器式樣的鼎式爐。魯直點上香爐,用于午睡小憩,參禅打坐,有時于書齋中與好友焚香清談。對有“香癖”的魯直來說,這小熏爐無疑是最好的禮物了。知識分子之間互贈香方、香品、香爐,是清雅之事。如今使用的熏香多為香丸,若将其送人,需要在香丸表面貼一層金箔,讓香丸顯得精美漂亮,魯直概括道:“如欲遺人,圓如芡實,金箔為衣,十丸作貼。”

魯直是品香、調香的高手,在氣味品鑒上,有獨到的見解。其好友常把自己制作的熏香送給魯直品鑒,他還點評過朋友制作的“小宗香”與“意可香”。魯直指出朋友制作的“小宗香”氣味不太對,其原因是所用香材不佳;“意可香”需上好沉水香,而且少了龍腦與麝香兩味香材,他還專門說明這兩味香材必須分開研磨。魯直單憑合香氣味,就能斷定香中少了兩味香材,不愧是有“香癖”之人。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