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修是皇帝最小的弟弟,兩個人整整差了十六歲,差不多差了一整個輩分。
皇帝下面有七個弟弟,他登基之後也不小氣,沒幾年就将底下的弟弟全都封了親王。
大秦并不限制親王行迹,親王封地也有王府,按照規矩親王可以自主選擇就藩還是留在長安的。
若是親王選擇就藩,最多在藩地王府設王府府兵五百,逾制以謀反重罪論處。
然而親王就藩一事,雖則名義上是親王自主選擇,實際的決定權仍然在帝王。
就目前來看,當朝帝王很明顯是反對親王就藩一事的。
君臣有别,君為臣綱,雖為血脈至親,但聖旨難違,皇帝的幾個弟弟大多還是留在了長安,除了還未成婚的儀王和修王。
儀王從小便跟着他外家舅舅一起遊山玩水,養成了寄情山水的性子。
等到長兄即位,他有能力獨自行動之後,則更加是經年累月的不在長安。
至于修王,倒沒有儀王這樣閑雲野鶴,他是目前為止唯一有實權在身的親王,率軍駐守漢州。
大秦先祖是馬上打的天下,皇帝秦淵本人也是靠軍功登基,在他之下的幾個弟弟,其實多多少少都有軍功在身。
隻是當皇帝登基之後,便像那些親王從未上過戰場一樣,一樣行伍之中的差事都沒有給他們安排,除了最小的弟弟秦修。
皇帝秦淵對他很是有些亦兄亦父的照拂。
秦修生母是先帝後宮的一個才人,早就去世了。
而長嫂如母,沒有驚魄之前,皇後也是拿秦修當兒子養。
當時大秦建國才三代,皇帝剛登基的時候,内憂外患,之前被他率兵打老實了的突厥便想趁火打劫攻下漢州。
秦淵震怒,派了最信任的大将詹志前去捍衛漢州,這一場仗打了差不多四五年,雙方輸赢各半。
等到戰事後期,秦修當時十一二歲,已經住進了皇子府。
不知天高地厚的小毛孩子想着建功立業征戰沙場,沒跟任何人說,拿着他那把從小就練的槍偷偷的跑到了沙場,等詹将軍知道他偷偷來了的時候他都殺了兩個敵軍了。
詹将軍要把他送回長安,他死活不願意,詹将軍也沒有辦法,連着戰報給皇帝去了封信說明情況。
皇帝收到消息的時候又氣又急,立刻發信讓秦修回京。
但是秦家每一代總會出個沒皮沒臉性子的人,秦修小時候一哭二鬧三上吊的功力比驚風驚羽還要爐火純青,對皇帝的話充耳不聞。
以至于皇後每次看到驚風驚羽闖禍之後撒嬌的樣子就能想起秦修,覺得他們果然都是姓秦的,性子都一模一樣。
反正最後秦修也是成功留在了邊疆,同詹将軍一起戰鬥。
後來突厥内部生變,分成了東西突厥,各派了使者同大秦簽停戰協定,三方制衡,漢州壓力頓減。
漢州安定了幾年,詹将軍被皇帝調去守其他地方,秦修則是幹脆留在漢州。
他讓皇帝把他的封地封在了那處,沒事兒吃肉喝酒打打草原上的散兵遊勇,生活格外的安逸。
秦修中間也回來過幾次,但是最後都覺得沒有漢州自在 ,沒待多久就又回去了。
雖然當時将幾個弟弟都留在長安的時候皇帝仔細思考過要不要将秦修也叫回來,但是皇帝對秦修而言到底是相對信任一些的,見他實在喜歡漢州,最後便也順了他的意。
秦修在漢州待了快十年,這次回長安也是因為他馬上就要二十歲了,要回京舉行加冠儀式。
男子加冠成年是大事,這個時候他無論如何都是要回長安的。
皇後這次打算把驚風交給秦修教導,是打算要将他長久的留在長安的。
她也不用想别的理由,一句既然他已加冠,怎麼都得成家立業,就可以順理成章的把他留在長安給他相看。
現在的太後鄭氏不是皇帝的生母,也不是現在任何一個親王或者長公主的生母。
先帝的後宮可謂是明争暗鬥刀槍火海,先後立了五個皇後,廢了兩個,死了兩個,最後的一個就是現在的太後,其剛進宮沒多久先帝就崩逝了。
先帝先後立了五個皇後,卻沒有一個留下子嗣的。
皇帝的生母是先帝的賢妃,早已去世,皇帝登基之後于情于理都得立先帝的最後一位皇後鄭氏為太後。
所以鄭氏不過雙十年華就當了太後,連皇帝皇後都比她年長。
皇帝以軍功登基,本就不是什麼慈悲心腸。
鄭太後也知道自己這太後當的虛的很,既無血脈親情相連,又無後宮實權在握。
所以從皇帝登基之日起便非常有自知之明的入了佛堂宣告不問世事,後宮諸事統統交給皇後,手裡半點後宮事都不沾。
正式獲封太後之後她便常居慈甯宮,後宮宮妃每月去請一次安,一般小半個時辰不到太後就說乏了散了,連皇帝皇後都不怎麼見。
太後不管事,皇帝底下這些弟弟妹妹的婚事基本上都是皇後操辦的。
長嫂如母,皇後張口說要給秦修籌備一門親事,秦修這麼大個人了,自然也不好再跑回去漢州躲清淨。
其實皇後是也想順便把秦儀的婚事也解決了的,畢竟秦儀居長,但是無奈實在是找不到他人。
上次秦儀回長安加冠的時候皇後有心提起這事兒,但是秦儀含糊其辭,驚風驚羽兩個小家夥那個時候又生着病,導緻後來皇後反應過來的時候秦儀已經辦完加冠禮迅速跑了。
這次皇後決定吸取教訓,不需要秦修本人費太多精力,她先将長安所有身份合适的适齡女子都了解了一下,自己先過了一遍。
等秦修回來了之後辦個宴會,把合适的女子都請過來,讓他在暗處看一眼,挑一個。
剩下的事情就不用他管了,隻管好好在長安待着準備成親,皇後這次絕對不會讓他像秦儀一樣輕易跑了。
這種大事當然還是要跟皇帝商量一下的,不管給是秦修物色妻子還是送驚風去跟秦修學武。
兩件事情自然都得到了皇帝的大力贊同。
沒辦法,秦修也的确是到了娶妻的年紀,不能再由着他在外面玩了。
至于驚風學武這個事情,現在正是時間開始打基礎熬筋骨。
秦修武功高強,從小也是帶着驚魄一起練的,教一個驚風應該不成問題。
秦修娶妻這事才是皇後亟待要做的,皇室自然是不缺教武術的先生,讓秦修教驚風練武不過是順便之事罷了。
主要是真的不能再讓驚風驚羽兩個整天黏在一起了,他們兩個的破壞力實在是太強了,連麒麟殿的先生們都聯合起來跟皇帝明裡暗裡抱怨過五六次。
那些先生們年紀這麼大了,一群人加起來精力都比不上驚風驚羽兩個人。
哪怕驚風驚羽在麒麟殿已經比在昭和宮收斂許多了,但是對于先生們來說收到的沖擊還是太大了。
而且麒麟殿裡又不是隻有驚風驚羽兩個人,皇室的子弟,沒幾個是省油的燈,尤其是有人拉幫結派的時候,更是能為非作歹胡作非為。
驚羽在其中已經俨然小頭頭的樣子了,驚風幫她打下手,聯合起安樂驚毅,整個麒麟殿的先生們已經處于水深火熱的階段好久了。
皇帝十分痛快的就拍闆同意了皇後的提議,不過還是建議皇後先瞞着驚風驚羽,等秦修回來直接把驚風送過去。
皇帝皇後作為這麼多年的盟友,在某些事情上的意見是格外的統一。
皇後也根本沒有打算跟驚風驚羽商量,隻待秦修一回京,就直接把驚風送過去。
現在就跟他們提的話,驚風大概率是不會拒絕跟着小皇叔練武的,但是驚羽肯定哭着鬧着也要跟着去,他倆從小就一直黏在一起,肯定是不願意分開的。
雖然這樣能把兩個混世魔王都送去禍害秦修,但是皇後并不想驚羽習武。
驚羽是皇後唯一的女兒,本就該錦衣玉食驕矜放縱的過一輩子,舞刀弄槍傷到自己怎麼辦。
驚魄也是從小習武,那一身的傷口也是皇後看着一點點添上去然後慢慢好的。
兒女都是母親的心頭肉,驚魄驚風是男子,是大秦的皇子,必須要學會一身本領,皇後就算是再心疼也幹涉不了。
但是驚羽是女子,是公主,本就是要錦衣玉食一輩子的。
而且在對待驚羽的事情上,皇後的話語權總是要多些的。
皇帝那邊消息要準确些,秦修是冬月的生辰,說的是最晚重陽的時候就會趕回來,現在馬上也快中秋了,沒有多長時間了。
時間聽上去比較倉促,但是對于皇後要做的兩件事情來說其實沒有什麼關系。
等秦修回來了驚風随時送過去都可以,而幫秦修相看親事的事情皇後又不是最近才開始着手的。
長安中的貴女就那麼多,來來往往符合條件的皇後平時也相看的差不多了。
加上秦修生辰不是秘密,他平時不在長安,有點門路的人都知道這個時候秦修肯定是要回來的,隻是時間點不會有皇帝皇後知道的這麼準确罷了。
秦修戰功赫赫,身份尊貴,長安中有結親想法的人不在少數,有些也已經借家中婦孺之口同皇後過了想法。
皇後為國母多年,自然是不會輕易答應任何事的,隻說最好還要秦修自己中意,就暫時把這個話題略了過去。
但是她自己私下裡也還是會派人打聽留意着,有機會也會親自相看一下人家姑娘,隻是做的都不甚明顯,雙方都抱着試探的心态。
抱着先斬後奏的想法,皇後将秦修要回來的消息對驚風驚羽瞞的十分嚴實。
不過本來他們倆就對秦修沒有什麼印象,秦修上次回長安的時候還是兩年前,那個時候才一歲多的驚風驚羽能記得什麼。
驚魄的消息倒是靈通,他已經慢慢長成,一國儲君,自有消息渠道,而且這種事情皇帝也不會瞞他。
對于自己的打算,皇後也是跟驚魄打了個招呼的。
對于驚風驚羽,皇後隻當作是自己的孩子在寵愛,願意為了他們籌謀一切。
但是驚魄除了是自己的長子,他還是大秦的儲君,他們母子四人,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所以皇後從來不會對驚魄隐瞞自己的計劃。
聽了皇後的計劃,驚魄也覺得此計十分可行。
驚風驚羽漸漸長大,之前本以為他們長大了之後就會沉穩的性子一點都沒有沉浸下來的趨勢,反而是随着他們倆年齡增長精力更加旺盛所以變得更加活潑。
在這皇宮中,雖然以他們的身份并不需要像旁人一樣謹小慎微謹言慎行,但是這到底是皇宮,一步行差就錯就是萬劫不複,自然是謹慎為好。
所以驚魄十分贊同皇後将兩人分開,讓驚風跟着小皇叔習武磨磨性子。
至于驚羽,她哪怕再如何混世魔王,少了驚風也到底不會有那麼鬧騰,到時候讓母後和麒麟殿的先生多給她布置點學業,久而久之希望也能将她的性子稍微磨平一點。
雖然驚風沒了驚羽戰鬥力也會減弱,但是那到底也還是驚風,隻是常年跟在驚羽身邊所以顯得相對無害一點。
秉持着小時候一起練武一起逃課一起調皮搗蛋的情誼,驚魄還是提筆給他小皇叔寫了封信。
信上不敢透露出一點皇後的打算,畢竟現在驚風驚羽就是燙手山芋,皇後往出扔之前必須得保證對方一無所知才能一擊必中。
于是驚魄以一個操心的兄長的口吻在這封看似尋常的“家書”中透露了驚風驚羽諸多“輝煌事迹”,尋常人看上去隻會當作是尋常家書,擔心擔心族中子弟罷了。
驚魄這封“誠意滿滿”的信送到漢州,秦修看了看,通篇都正常,看到驚風驚羽的事迹也沒有多想,隻當是驚魄不過同他随意吐槽兩句。
他隻比驚魄大七歲,先帝殡天的時候他才八九歲,根本還沒有封王,皇帝登基了之後他也仍然住在皇子府裡。
當時皇帝的弟弟們基本上在他登基一年内便都封王離開了皇子府,除了秦儀和秦修,因為他們實在是年紀過小。
而秦儀甚至沒在皇子府待多久,替先帝守完頭一年的重孝之後沒過兩個月就跟他舅父一起出宮去遊山玩水去了,說要替先帝看看大秦江山。
秦儀比秦修就大一歲,兄弟倆感情不錯,雖然秦儀後來不在長安,兄弟倆也時常通信。
那個時候皇宮中就隻有驚魄一個皇子,秦儀一走,秦修和驚魄雖然年紀差的有點多,但皇宮裡沒有别的孩子了,他倆就隻能一起玩。
加上他皇嫂從來都是把他當兒子養,什麼東西都是給他和驚魄一起準備的,搞的兩個人雖是叔侄,但是實際跟兄弟差不多。
這些年來驚魄和秦修的書信往來也不少,所以“兄弟”給他來這麼一封“尋常”的信,秦修一點都不覺得有什麼奇怪的,關于驚風驚羽的那一部分,他也隻當是尋常抱怨罷了。
哪怕他遠在漢州,也沒少聽說這對雙胞胎的傳聞。
雖然普濟寺的方丈說這兩孩子三歲之前生魂未穩不易太過宣揚,但是秦修身為皇室中人,消息自然比百姓要靈便許多的。
他已經不是第一次聽說驚風驚羽有多麼精力旺盛調皮搗蛋了。
他七哥去年回長安加冠之後就提醒過他明年回去的時候一定要提防他那兩個侄子侄女,不然肯定吃虧。
雖然都有這麼多人明裡暗裡的提醒了,但是目前與驚風驚羽僅有的接觸就是他們周歲上送了生辰禮的秦修還是沒有将此事放在心上。
他想着,他回長安本就待不了多久,而且直接入住王府,那兩個孩子在宮中,見面的機會肯定稀少,能有什麼事兒。
歸根結底,他還是低估了驚風驚羽的戰鬥力,而在這一點上吃過虧的,他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總之,完全不知道皇帝皇後打算以及驚風驚羽恐怖之處的隻打算回長安加冠随便待一兩個月的秦修之後很長時間做夢都是後悔的。
後悔當年怎麼就沒有聽七哥的勸,離那兩個混世魔王遠一點,再遠一點……
驚魄雖然在皇子府居住,但是每日都要進宮。
他已經開始上朝觀政,所以每日下朝之後便跟着皇帝回紫宸殿,之後再去後宮給皇後請安。
一般他是會等到給皇後請安的時候順便在昭和宮用早膳的,但是也有時候皇帝也會留他在紫宸殿用早膳。
遇到這種情況的話他就會派人去昭和宮跟皇後說一聲,讓母後和驚風驚羽不要等他用膳了,不過用過膳之後他還是會去昭和宮給母後請安的。
今天就是這樣,皇後得了驚魄那邊的信息,就沒有再等了,讓人叫了驚風驚羽過來用膳。
他們倆可能從小到大唯一讓人省心的地方就是吃飯了,每次都是乖乖吃完,不怎麼挑剔食物。。
皇宮中長大的孩子,食不厭精脍不厭細,加上小孩子本來就容易挑食,所以大多都嘴挑的很,哪怕是驚魄小的時候也是這不吃那不吃的。
哪怕皇後宮中的食物本就十分精緻,又找了專門的太醫來參謀,但是肯定仍然會有些東西是小孩子不愛吃的。
隻是出乎皇後意料的是,驚風驚羽對所有食物從來都是照單全收。
宮人給他們碗裡放什麼,他們就吃什麼,除了像每個孩子一樣嚷嚷要吃糖果點心之外,正餐還是吃的讓大人非常省心的。
而且可能是因為正餐吃的比較飽,所以小食吃的其實是比較少的。
小孩子精細,加上驚風驚羽剛出生的時候身上帶病身體不好,皇後十分注意他們的身體。
太醫說小孩子吃的東西得仔細把控,皇後也很少會給驚風驚羽喂小零嘴。
不過吃飯乖巧這件事着實也隻是他們唯一讓人省心的地方了。
就拿今天來說,兩個人十分安靜且迅速的将碗裡的粥和水晶蝦餃吃完,就立刻跑下了桌子。
宮人追在後面想給他們擦擦手嘴都沒追上,隻好無力的在後面喊着,希望這兩位殿下能發發善心停一下。
皇後本來還在為他們乖乖吃飯而欣慰,看到這一幕又下意識的重複了每日至少十次的扶額動作,真的是氣的頭疼。
直接吩咐宮人:“去把他們倆逮回來,擦幹淨了給本宮關在書房裡,等着内務府的人來試衣。”
過幾天就要中秋了,麒麟殿先生休沐,給了他們幾天的假。
就這麼幾天,皇後已經感覺格外崩潰,果然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之前他們每日都在昭和宮待着,雖然難受,但皇後到底也都頂住了。
後來他們去了麒麟殿,每日能有那麼幾個時辰不在昭和宮,皇後覺得格外的舒暢。
隻是等他們重新恢複每日都在昭和宮裡的狀态時,皇後居然覺得比之前還難熬。
中秋是大日子,宮中有很正式的宮宴,會宴請朝中重要官員。
三歲生辰之後,這是驚風驚羽第一次在大秦朝臣面前亮相,皇後老早就叫人裁制了中秋那日驚風驚羽要穿的衣服。
小孩子長得快,一天一個樣,皇後也不敢讓内務府的人把衣服做早了,半個月前才終于送來了調整好的衣服。
穿在兩個孩子身上格外的好看,一模一樣,又精神又貴氣。
打扮這一模一樣的雙胞胎也是皇後養這麼兩個糟心家夥最大的安慰和鼓勵了。
但是,說起來這個皇後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