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半年裡驚羽可謂是真真正正的閉關苦讀,到三月初的時候,她甚至都跟小皇叔請了假,說要閉關讀書一直到今年生辰結束,她完成了父皇的任務為止。
為此秦修還專門跑到皇宮裡同他皇兄哭訴了一番,他辛辛苦苦教導了驚羽幾年功夫,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每年臘月放一個月的假已經是極限了,他實在承擔不起驚羽三月不練的後果啊。
隻可惜他這番哭訴注定沒有作用,别說他了,連帝後這段時間都沒怎麼見到驚羽。
驚羽同秦修告假的同時也同皇帝告了假,說要閉關讀書,到六月之前都不能來給皇帝請安了。
若說每次給皇帝請安都要去紫宸殿,路遠還有點耽誤功夫,但是連同在昭和宮住着的皇後都不怎麼能見到驚羽就說明了情況的嚴重性。
驚羽如今每日還在昭和宮住着,但是基本上是不出她的房間和書房門了,便是一日三餐都是在就近的小廳解決的。
皇後想去見見她都得提前問問她今日忙不忙,便是見也隻能說上一兩炷香的話,皇後現在懷疑驚羽有點讀書讀的走火入魔了。
她将這份擔心同皇帝說了。
說實話,哪怕皇帝當初有心想看看驚羽能做到什麼地步所以立下了這麼個對幾歲孩童來說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是他也絕對想不到驚羽真的能這麼宵衣旰食。
隻是如今已經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了,哪怕現在他将驚羽叫停說允她随意出宮,她估計也是停不下來的,隻能等到六月了。
皇後心裡深知皇帝說的有道理。
這已經是因為帝王十分寵愛驚羽,願意替她破例,若是驚羽真的恃寵而驕,不戰而勝,她此後就隻能做一個備受寵愛的小公主,仰帝王恩寵而活,這也不是驚羽所求。
所以皇後現在也不指望能将這場比試給停下來了,這耗時一年的事情必須是要有個結果的,無論驚羽是輸是赢,這樣才能卸了驚羽心裡那股勁。
皇後十分明白目前的情況,也有心不去打擾驚羽,但是實在是心疼。
每次偶爾見驚羽的時候都能發現她又瘦了,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但是除了個子,其他好像什麼都沒有長。
甚至還消瘦了不少,臉色也因為經常不見天日變得蒼白,若不是她同她說話的時候還是精神奕奕的,真的便是往那裡一站就是我見猶憐。
從小放在心上寵的孩子消瘦成了這個樣子,皇後真的是心都揪着疼,變着法的讓人送各種滋補的食物和湯湯水水。
驚羽一次不落的全都吃完喝完了,但是可能是腦力消耗太過,看着并沒有起什麼大的作用。
皇後也知道自己勸驚羽歇歇的話她是肯定聽不進去的,于是就隔三差五的将驚魄和驚風叫來讓他們去勸驚羽。
驚恒驚毅也去試了幾次,甚至是驚羽底下的那些會說話的弟弟妹妹也都被她死馬當活馬醫的送了過去,可惜沒一個起作用的。
甚至驚羽被勸的煩了,皇後再送人過來的時候直接閉門不見,連驚魄都不例外。
唯一能得到優待的就是驚風,最起碼每次他借着同驚羽交流他看的那五十本書的理由還是能進驚羽書房待一會兒的。
隻是靠他起什麼決定性的勸說作用也是不可能了。
驚羽連修王府那裡都不去了足以說明目前她覺得連驚風都沒有她的讀書大計重要,驚風進她的書房,能做的也隻能是如他的借口那般,同驚羽探讨一下學術。
驚羽就這樣夜以繼日宵衣旰食的苦讀了最後三個月,成功的在衆人的擔心中堅持了下來。
在八歲生辰的第二日,她整理好剛開始從弘文館搬過去的那六百本書,規整的擺放在書房裡,自己帶着做出并整理成冊的一百篇策論,親自前往了宣政殿,同早已約好的帝王,做最後一場較量。
曆經一年,昨日他們生辰的時候皇帝就同她約好了今日便是校驗的日子,此時已經在等她了。
同他一起的,還有今日被他特意叫過來的驚魄,專門挑出來的三位翰林學士,以及兩位弘文館大學士。
卯時末含元殿的大朝會結束,辰時初驚羽就帶着自己一年的成果進了位于宣政殿的禦書房。
此後宣政殿暫時閉殿,不接來客,直到申時正,殿門大開,一日未進水米的驚羽從中走出,臉色蒼白,但身姿仍挺拔如松。
守門的田培源看着她小小的身子慢慢走下台階,步子逐漸變的顫顫巍巍。
太子在她後面急急忙忙的走了出來,在她快要堅持不住的最後一個瞬間,未等伺候的宮人行動,便上前接住了她小小的身軀,将她背在了背上。
驚羽一日水米未進,在殿中整整待了四個半時辰。
弘文館大學士和翰林學士皆乃國之棟梁文壇泰鬥先鋒,針砭時弊,考校學問,便是當朝殿試,也未有此等架勢。
驚羽不過一弱質孩童,僅八歲稚齡,在他們面前卻不慌不忙,不畏不懼,不憐不卑,神情自若,侃侃而談,胸有成竹,腹有乾坤。
驚魄今日全程見證,甚至自己也參與了考校驚羽的過程之中,深知今日驚羽的表現有多麼的令人震撼。
不說旁人,就連他自己,在八歲之時,定然沒有此般的膽識見識才華能力。
驚羽心力耗盡,但是精神仍然是好的,身體上的疲憊并不能掩蓋她此時極其興奮的心情,她隻是身體太累了。
一整日水米未進,又經過了如此強大的腦力對抗,莫說是她一個八歲孩童,便是一個成年人也未必能撐的下來。
驚羽趴在驚魄的背上,這是大秦尊貴的太子,他的肩上扛着的是大秦江山,但是此刻,他也心甘情願的背起了這個小小的孩童。
她累極了,但是大腦仍然極度興奮,她的聲音響在驚魄的耳際,是那般的自信與歡暢:“皇兄,我成功了。”
是啊,她成功了。
一年之内看完了整整六百本書,做出了一百篇策論,在大秦帝王和大秦最有學識的人面前顯示着自己的才華。
哪怕是連最不為權貴折腰的弘文館大學士以及翰林學士,在經過整整一日的考校,以及看過那一百篇策論之後,也不得不承認,皇家的這位嫡長公主,具不世之才,懷驚韬偉略。
此等時候,驚羽的年齡和性别,在如此出衆的才華面前,都不是問題。
驚羽很累,雖然激動,但是能發出的聲音并不大,隻是這般聲音,也足夠驚魄聽了個清清楚楚。
明知道驚羽看不見,但是驚魄還是露出了一個欣慰的笑容。
他的小妹妹同所有的皇家公主都不相同,她絕對會成為大秦曆史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帝王同驚羽的約定是讓她在一年之内讀完六百本書,并且交出一百篇不亞于《君民論》的策論,這樣她便可以獲得将來可以随時出入宮廷的權利。
而不經上禀便随時出入宮廷,是連驚魄在内所有皇子甚至都沒有的權利。
今日在禦書房内,皇帝全程在場,也是最先浏覽驚羽那一百篇集結成冊的策論的人。
帝王喜怒不形于色,仿佛隻是匆匆看過,之後就令人将那本冊子傳給在場的大學士和翰林學士。
驚羽的行文風格并不華麗,言簡意赅,頗有一針見血之感。
因此每篇策論并不長,多為兩三百字的短篇,長篇也有,但是數量并不多,幾位學士傳閱着看過,耗時并不長,最後才傳到驚魄手上。
皇帝今日叫驚魄過來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為了讓他考校驚羽,讓他坐在這裡,更大的目的是安驚羽的心。
他到底還是心疼這個長女的。
所以當看到幾位學士都看過文章之後,也未等驚魄閱完,便宣布他們可以随意向驚羽提問。
皇帝軍功起家,說實話,文采并不出衆,也因此更喜歡能一針見血的提出觀點的文章。
從他登基以來科舉殿試皆偏向有此類文風之人,不過若有文風華麗的讓他閱之欣然之人,他也不會厚此薄彼。
翰林學士有三位,其中最年輕的那個顯然養氣功夫還未到家,并不能像帝王同幾位前輩那樣做到喜怒不形于色。
在閱讀的時候臉上便寫滿了震驚之色,甚至時不時的就要去看站在中間八風不動的驚羽,意外之意仿佛溢于言表。
于是,在帝王允許他們可以向公主提問的時候,這年輕的翰林學士迫不及待的就提出了第一個問題:“不知公主年歲幾何?做此策集花費幾時?”
驚羽本來都做好了面對幾位學士極為刁鑽的評論和提問的準備,沒想到最先上來的居然是這麼個問題。
一時稍微愣了下,但還是瞬間鎮定下來回答:“昨日剛過八歲生辰,閱文積累共計一年,集文成冊耗時六月。”
她是皇室公主,在帝王面前不好自稱本宮,但也不必向翰林學士行大禮,女子禮在這個時候更不适合,便刻意省略稱謂,隻答問題本身。
眼看着那翰林學士因為她的答案瞳目微張,滿是不可置信。
皇帝叫他們過來考校驚羽,并沒有同他們說帝王和公主之間的約定,他隻以為這策集是公主從啟蒙到如今所著的所有文章。
哪怕如此也十分令人震驚。
畢竟,面前站着的這位,是貨真價實的八歲孩童,連字迹都還帶着稚嫩,但是文風卻已經十分成熟老練有自己的風格了。
文人看文章,第一眼看的是字,最後一眼看的也是字,但是看的最深的,絕對是文風。
去年令驚羽在文人口中橫空出世的《君民論》他也讀過,同今日這百篇策集一對比,的的确确乃一人文風,但是行文之間絕對是更加行雲流水收放自然,是肉眼可見的進步。
聽完驚羽的回答,那人下意識的就想繼續說點什麼,但是他身邊的另外一個翰林學士阻止了他,示意大學士已經準備提問了,讓他注意一點。
“臣請問公主,策集開篇便點民為政本,不知公主可否詳細說說。”
驚羽立定,聲音清亮:“以微計,民以稅養國,國以法行政,自然是民為政本;以宏計,世上未有無民之國,自然也不可能有無民之政。”
“民心所向乃國之所向,但民衆百萬,心意未盡相同,所以國之所向有時會同民之所向截然相悖,所以說民為政本,但不可為為政之人之終。”
弘文館大學士聽後,不置可否,又問起了另外一個問題:“那請問公主,為何在第五十九篇中又闡述說商法需松,但商稅需增。”
驚羽泰然自若:“商稅乃國庫的主要來源之一,商人本身地位低下,若商法甚嚴,則無法促人行商,若商稅過低,則國庫空虛,其中如何平衡,六部大人胸中必然有章程。”
就這般一問一答,辯到最後,連驚魄在内的殿内所有人都參與了進來。
驚羽以一對多,絲毫不見怯意,哪怕被點出有些許觀點過于激進或者保守,文風過于華麗或質樸,也隻是欣然應下承認不足,收放自如,以八歲稚齡,卻頗有大能之風。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驚魄能明顯看出來,父皇和幾位學士對驚羽的文采是絕對承認的。
這種承認或許有一部分是因為她的年齡和性别,但是她自己本身的才華,絕對是其中最為重要的。
聽着驚羽心滿意足的聲音,想到今日在禦書房内堪稱一絕的論辯之景,驚魄的心都是軟的:
“是啊,恭喜你了,大秦的長安公主。”
驚魄的聲音充滿了感慨和欣慰,伴着風送到驚羽耳朵裡的時候,她仿佛是終于看到了終點,放心的任由自己身體上的疲累将自己帶入了無意識的境地。
整整一年不眠不休宵衣旰食的努力,驚羽不僅獲得了帝王的承認,也獲得了文人代表的承認。
有女大才如此,帝王龍心大悅,當即令人拟旨。
一允驚羽日後無禁出入宮廷,成為大秦帝宮第一人;
二賜名驚羽百篇策集為《長安百策》,令人印制多份,請天下讀書人共閱;
三封驚羽為長安公主,享帝都長安食邑。
莫說大秦,往前三朝,不論皇子公主,皆莫有以帝都為封地,足見驚羽榮恩厚寵。
這也是帝王為何今日請了弘文館大學士和幾位翰林學士的原因之一。
帝王略輸文采,若隻是完成同驚羽的約定,他便稍微看一下她的文章就可以了,但是他有感驚羽絕不會僅僅止步于此,便請來他們做個見證。
驚羽畢竟乃皇家公主,身份高貴,他将驚羽的文章傳揚出去,哪怕礙于皇家威嚴沒人敢在明面上說什麼,但是也必然會有一小部分人懷疑其真實性。
畢竟驚羽的年齡擺在那裡,若無證據,絕對會有人懷疑這是皇室請人做的文章,好為公主揚名。
但是經此當庭一辯,弘文館大學士和幾位翰林學士便知驚羽絕對有真才實學。
腹中有乾坤,心中有文章,豈是能通過抄寫便得來的,經他們的口,驚羽才名必顯。
皇帝沒想過女子無才便是德,他的嫡長女,驚才豔豔,本就是該宣揚的天下皆知。
隻是他格外愛護驚羽,所以才會多想一步,以防她名聲有疑。
帝王心思驚羽雖然懵懵懂懂,但是早已入朝辦事的驚魄看的分明。
今日他進殿看到那幾位大人的一刻,他就大概知道了帝王的打算,一為考校,二為揚名。
驚魄背着熟睡的驚羽,陳侍陵雲甚至是小蠻都想上前代勞,但是都被驚魄拒絕了。
他的妹妹已經快要乘風起,他想多陪她一會兒。
但是,哪怕再為驚羽感慨欣慰,驚魄也不能否認,在内心深處,他的确生出了一點幸而驚羽生而為女子的慶幸來。
驚魄也是奇才天縱,從小有神童之譽,但是長到現在,他也不敢說自己的才華能和驚羽相提并論。
他比驚羽強的絕對不是才華,而是基于年齡的經驗和智慧而已,還有就是那隻容大秦太子所修的帝王之術。
還好驚羽是女子,是公主,所以她有這般才華,驚魄隻會欣慰,不會忌憚。
他一路将驚羽背回了昭和宮,皇後已經等的很久了。
她從早上一直憂心到了現在,從驚羽入宣政殿的時候就派了人時刻盯着,剛剛才收到驚羽申時才從宣政殿内出來的消息。
還沒來得及打發人去接,就又收到驚魄已經帶着公主在回來的路上的消息,于是趕緊去了宮門口等着。
她還不知道今日禦書房内的辯論結果如何,隻是下意識的想到,今日驚羽出門的時候未進滴水,在禦書房内待了四個半時辰,等會兒驚羽回來的時候該是如何的饑渴難當啊。
本來今日不是進宮請安的日子,但是驚風實在是擔心今日的結果,于是昨日生辰之後他索性就在宮中住了下來,等今日得了消息再出宮。
他昨日才過的八歲的生辰,遠遠達不到避嫌的年紀,留在宮中住一晚也不是什麼大問題,皇後派人去跟内務府說了一聲,此事就算解決了。
也好在今日驚風留在了昭和宮,皇後雖然心裡發慌,但是好歹有個人陪着,哪怕隻是一個孩童,也能緩解一下緊張的心緒。
驚魄常年習武,腳程很快,背上個最近瘦的不成樣子的驚羽也不怎麼影響速度,很快就回到了昭和宮。
老遠就看見在宮門口翹首以盼的母後和弟弟,看到他們就迎了上來,剛想說什麼,就看到他背上已經累極睡着的驚羽,怕吵醒了她,又将到嘴的話給咽了下去。
驚魄怕他們擔心,先小聲言簡意赅的将結果說了:“驚羽很厲害,赢了同父皇的約定,還被父皇封為了長安公主。”
這個封号……
皇後瞳孔一震,立刻意識到了不同尋常之處。
近幾朝的公主基本上都是以封地為号,享封地食邑,隻有少數不得帝心的公主沒有封地,封号也會更為随意一點。
至于郡主則無封地,封号不從封地,隻擇吉祥之語,就像安樂。
長安自前朝起便是帝都,從前朝至今三百餘年,數百位公主,從未聽說有以長安為封地享長安食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