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少爺很聰慧,從小到大沒有人教導也知道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身處紙醉金迷嚴守道德律法底線從沒有真正越界,也很清楚面對自己的一張張笑臉下藏着不懷好意。
他在冷漠與虛情假意中生活了十八年,沒有沾上纨绔子弟那些壞毛病,反而在很努力地向上生長。
辭塵很難願意去相信,這樣一個聰慧向陽的少年會如書中劇情那般去針對辭家真正的孩子,按照小少爺的性格,不該愧疚自責嗎?
但記憶中小少爺的确針對過那位真少爺喬安歌。
小少爺不屑陰謀詭計,作死都是自己上場,次次失敗,锲而不舍,比起作惡多端的反派更想來搞笑的醜角,直到把自己作死也沒有傷害到主角受一根汗毛。
辭塵在意的不是原身小少爺針對主角受,而是按照原身性格,他這個行為本身就很不對勁。
就像得了失心瘋,從某刻開始原身對主角受的愧疚自責變成厭惡憎恨,這種感情很突兀,原身是當事人可能沒有察覺,但辭塵作為旁觀者卻看得一清二楚。
難道是劇情力量太過強大,以緻于令原身性格發生變化?
反複翻看原身記憶後,辭塵否定了這個猜測。
這是一個與民國相似的真實世界,原身周圍每個人都有血有肉,他們或為理想或為私欲,都在很努力過自己的人生,絕不是為襯托主角戀情而存在的工具人。
比如滬市現任一把手,打擊政敵,拉攏軍閥,對商界巨頭三教九流恩威并施,對各國領事圓中有方,将借力打力笑裡藏刀運用得爐火純青,愣是把滬市這塊勢力混雜各方都垂涎的要地牢牢掌控在手中,任誰都無法撼動他的地位。
比如辭家家主,生意場上叱咤風雲,做事狠辣狡詐,為人圓滑周到,常挂在嘴邊的話是“生意嘛,和和氣氣最重要”,從容周旋于各方勢力,憑一己之力将辭家從誰都想咬一口的肥肉變成願者上鈎的餌,滬市商人都知道,想要在滬市地界站穩腳跟就要先去辭會長面前拜過碼頭。
原身是個傲嬌單蠢的富家公子,一心過自己的小日子不怎麼在意時局動蕩,關于時局了解不多,不過僅僅隻是一些記憶片段,就讓辭塵真切感受到掩蓋在虛假美好下的風雲變幻和腥風血雨。
而這些都沒有在原書中體現。
辭塵無比确定這是一個真實殘酷的世界,不是一本書。
正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的行事準則,才更顯得辭家認親這件事格外倉促詭異。
不過無論原身背後有多少秘密,那都是以後考慮的事,眼下最重要的是他該怎樣安全度過三個月後的死劫。
關于小少爺的死,書中隻是辭家閑談随意提到的一句話,再沒有更多信息,但辭塵不相信小少爺會自殺。
不知為什麼辭塵堅信小少爺可能因反抗被打死,可能逃跑過程中失足摔死,但他絕對不會為了一個認識不到三個月的人殉情而死。
所謂“殉情,不過辭家敷衍外人的借口。
劇情中的死亡節點來臨之前,辭塵要通過原身記憶和小說内容為自己找到一條活路。
辭塵細細算了算,害死原身的嫌疑人其實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