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去的村子離城裡并不遠,相對來說比較安全。
“感覺收不到多少東西。”
李青青情緒比較穩定,說道:“咱們不要求一開始就掙大錢。”
她們三個人一家一戶地詢問,說自己來收雞蛋,收菜。
其實三個人還是想錯了一些事情,此時,城裡和農村信息并不流通,她們現在是住在城裡,理所當然地覺得肯定會有農村人把雞蛋賣到城裡去,實際上前兩年才取消糧票油票制度,很多人的思想都沒有轉變過來,而且對于大多數村子裡人來說,要想全家不挨餓,就得好好的在地裡幹活,去城裡賣菜賣蛋還屬于沒有開辟過的道路。
李青青很多年以後,在電視上,回憶自己的第一桶金的時候,也會忍不住感歎,她這樣的小人物後面能有那樣的成績,離不開在那一刻被時代塞第一口飯。
此時此刻,她對此一無所知。
三個人第一家收了十三個雞蛋,她們放進了背簍裡,雖然隻有十三個雞蛋,也算是開門紅了。
很快,第二家收了四十個雞蛋,不僅如此,對方還特别高興:“你們後面要是再來,到時候多留一些給你們。”
很快,第三家,第四家,對于農村人來說,到家門口來收雞蛋,家裡隻要有,就會拿出來,甚至還有人問她們收不收雞。
三個人最後糠都不夠用了,就沒有繼續收,趕緊回去看看怎麼賣出去。
因為自己家那些人總喜歡指手畫腳,李青青沒有把雞蛋背回家,而是放在了春燕家。
“咱們明天也去市場賣。”
雞蛋收的時候一毛錢一個,賣的時候可以賣兩毛錢一個,她們這些雞蛋,也能掙到一筆錢。
第二天,果然她們的雞蛋很快就賣完了,李青青大概算了一下,抛開雞蛋成本和坐公交車的錢,每個人還能有二十塊錢。
雖說比不過吳傑他們掙的錢,但也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李青青手裡也有錢了,之前吳傑掙的錢并沒有到她手裡,她也沒有去要,她手裡頭一直就隻有自己黏珠花掙的那點錢,也還好,她之前沒有嫌棄黏珠花掙錢少就不做,要不然她都沒有成本去買雞蛋。
家裡人依舊以為她在外面找工作黏珠花,也沒有人注意到李青青到底在做什麼。
一個月下來,李青青手裡捏的錢已經過五百了,後面她們會幫那些預定雞的客人買雞,賣雞的利潤要更大一些,但活雞帶到城裡,如果賣不完不好處理,所以她們隻接受預定。
李青青回到家,她依舊不聲不響,沒有炫耀自己掙了錢,她現在想得很透徹,她要是說出來了,吳家人也隻會從其他角度來打壓她,不如不說,她也能慢慢發展。
李青青第二天又和人一起背着背簍去收雞蛋,走起路來都帶勁。
現在已經是五個人了。
她們五個人走累了,在山腰上休息,回過頭,她們還能看到城市密密麻麻的樓房。
李青青第一次從這個視角看,她感覺自己像是從石頭生長出來的竹子,這個鐵桶一般的城市,可算是讓她紮進去腳了。
她們逐漸不再滿足于購買雞蛋,雞鴨藥材等她們都開始賣,後面加入進來的人也越來越多。
隻隔了三個月,她們的規模就越來越大。
更神奇的是,吳家人在家裡甚至提起了賣蛋女的事情,可沒有人覺得裡面也有她,她甚至是最初加入進去的人。
李青青在旁邊,依舊沒有說出來。
年底的時候,還有報紙來采訪她們。
——————————————————
雲松一直覺得這個案子的關鍵是明青福的身份,她看明青福的采訪後,查了賣蛋女的資料。
賣蛋女這個職業更多的是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那個時候是蛋商提供雞蛋,賣蛋女負責賣雞蛋,從中抽取一定的分成。
這個職業随着市場的發展漸漸消失,但明青福提到的賣蛋女,并不是這個模式,而是自己去村子裡收雞蛋再去城市裡賣。
雲松想起之前認識明青福的人是廣城的人,她開始找廣城有沒有和賣蛋女有關的新聞。
她還真從一張廣城婦女報上看到了新聞。
“廣城婦女發展新天地,她們每天走幾萬步為自己家庭撐起一片天”
舊報紙上是一排背着背簍的婦女們,講述她們如何靠賣蛋緩解家庭壓力。
她們的模式和明青福說得一模一樣。
雲松把這裡面被采訪的三個女性的姓名都記了下來。
————————————————
“青姐,記者要采訪,你不去嗎?聽說還能拍照上報紙。”春燕覺得很奇怪。
春燕對李青青了解甚少,主要是李青青太安靜了,她很少說話,大家也隻知道她似乎也是家裡缺錢,至于她家有誰,為什麼缺錢,她從來不說。
李青青正在她們的店裡,她手裡拿着的是城裡的小學孩子識字的書。李青青發現人還是要識字才行,有很多預定的客戶,光靠腦子記還是不行。
“你們如果喜歡,可以去。”
李青青不想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喜歡現在的生活,如果去了,吳家人肯定會知道。
她總覺得沒有必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事情。
她開始覺得自己越來越像明文了,這讓她感到了一陣安心。
就好像這個樣子的她,不再害怕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