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上你看書網

繁體版 簡體版
戀上你看書網 > 春江花夜月 > 第25章 第 25 章

第25章 第 25 章

章節錯誤,點此舉報(免註冊),舉報後維護人員會在兩分鐘內校正章節內容,請耐心等待,並刷新頁面。

韋誼臉色轉怒為憂,他面色如土;手握笏闆,出列頓首,看向司馬業:“陛下,老臣教子弟無方。平日裡過分溺寵,讓她在陛下面前失了分寸,妄論國事。請陛下念在她年歲尚小,饒恕她這一次,老臣回府後,必嚴加管教,使其改過自新。”

司馬業卻絲毫沒有被冒犯龍顔的樣子,“朕聞她所言治國之策,引經據典,尚有道理。她既毛遂自薦,必有城府。法家經典,助秦橫掃六國,尚有可取之處。”他饒有興緻地看向韋娴兒,有偏袒的意味在其中:“若汝能辯這滿朝公卿。便領了這差事,去辯一辯天下學子。”

“臣女遵旨。”韋娴兒頓首起身。面對着滿朝文武,方才那朵收斂的蘭草神采飛揚,張揚得似一朵盛開的牡丹。

“老朽不敢苟同。”方才被她駁過的客曹尚書袁連出列,又道:“乾坤初開,大道昭昭。古聖先賢,以仁為本。孔子之教,仁愛為魂,治國之道,由此而興。昔者,聖王禦宇,莫不以仁為本。仁者,愛人之心也,心存仁愛,則能恤民之疾苦,察民之所需。是以,仁者治國,必以民為本,以德為先。其治國之道,不在于刑罰之嚴苛,而在于德行之感召。德之所感,人心自歸;德之所化,萬民自服。”

駁她道:“法令嚴苛,雖能威服百姓,使其恪守法令,然亦使百姓苦不堪言,人民之中怨聲載道。商鞅變法,未曾深思教化之道,而僅以嚴刑峻法為治。輕教化,重刑名,而以刑名之術為治。雖能短期内樹立法令之威嚴,然卻難以使人心歸附。秦二世而亡,皆因此。

鄙諺曰:‘前車覆,後車誡。’夫三代之所以長久者,皆因其以仁治國,以德為政;然而不能從者,是不法聖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絕者,其轍迹可見也;然而不避,是後車又将覆也。”

見臣僚皆低聲附議,袁連不自覺擡了擡下巴蔑視她。無知小兒,與他辯論治國之策,真是令人贻笑大方。

衆人的事不關己高高挂起的目光,也将韋娴兒架了起來。他們仔細觀察着她的一舉一動,就連聲音也要細細揣摩,隻要她有一絲一毫地怯意,便要順着這個縫隙,将她擊垮,最好是把與生俱來的清高和驕傲也一起抽離掉,随後看她戰戰巍巍地臣服起來。

但韋娴兒視盞盞疑目如鼠目,毫不怯懦。她細膩的聲音與渾厚的大殿并不契合,她卻要用這不契合,殺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昔秦者,天下強國也,其興也勃焉,何以故?乃因率先以法治國,君王至庶民,皆遵法度,不以貴賤而異。于是,國威日盛,民安其業,六國遂為所并。夫商鞅者,秦之良相也,雖因法得罪于貴戚,然其法度猶存,太子即位,亦未能改弦更張。是以秦之所以能六合,非偶然也。今大魏欲興,豈可不效法秦乎?”

她也微擡了擡下巴,讓不屑和倨傲将這些揣摩和打量通通磨滅。她要的是仰望,不是這些一心想看她出糗的居心否測,一心隻想統治的高高在上。

“尚書之所以如此擯棄法治之道,豈不以位高權重而私心作祟,非為萬民福祉,非為陛下之勵精圖治乎?抑或因尚書有違國法之行,懼刑罰之加身耶?”

“你……”袁連怒起,以笏闆指着韋娴兒:“血口噴人。吾心笃志于國,情系于民;忠貞于君上,慈愛于百姓;日夜為國事而憂勞,乃為爾等曲解至此,何其謬也!”

殿中尚書張惠上前朝司馬業作揖,正對韋娴兒,怒道:“商君遺禮義,棄仁恩,并心于進取。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谇語。抱哺其子,與公并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稽。其慈子耆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然并心而赴時猶曰蹶六國,兼天下。功成求得矣,終不知反廉愧之節,仁義之厚。信并兼之法,遂進取之業,天下大敗,衆掩寡,智欺愚,勇威怯,壯陵衰,其亂至矣,是以大賢起之,威震海内,德從天下。”

他懷抱笏闆,自信滿滿,似陳述又似教導:“觀乎天下,國家興亡,系于人心。子曰:‘仁者愛人’,乃治國之根本。仁者之心,懷民如子,視國如家。以仁治國,則百姓心悅誠服,國家昌盛不衰。”

看爾如何辯之。

『加入書簽,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