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完的那天,爸爸騎摩托來接我,爸爸曬得好黑,我看着他震驚了,我後來才知道他在福建工地幹了幾個月,那裡太曬了。回家路上爸爸問我考得如何,我難過,數學沒考好,我低落地說不知道,我怕自己考不上好大學,爸爸之前還特意去學校請班主任吃了飯,找姨丈的關系,姨丈村裡的叔叔在學校當老師,他們去吃飯的晚上我很尴尬,我第一次見識到走關系,年少幼稚又假清高,我記得我不好意思跟好朋友說,我讨厭這樣,我想靠實力,可是明顯我沒有,我那陣子還擔心班主任突然關照我怎麼辦,可是明顯我想多了,班主任對我還是一樣的,爸爸問班主任我的成績大概能上什麼大學?班主任說發揮好可以二本一,之後放假回家,媽媽說爸爸吃飯送禮花了800,我記得我當時回了一句“又不是我要你去的,煩死了,我不想你去”,好傻好天真,好單純好任性,後來數學老師兒子考上了當地最好的高中,老師老在課堂講他去給兒子班主任送禮,這個中秋送月餅紅包給了1000,那個國慶又如何,我猶如雷擊,後來高考果然沒考好,800元打水漂,好搞笑好烏龍。高考完我想複讀,爸爸不同意,他說表姐複讀還沒第一次考的好,還是三本,要我直接讀大學,我随便選了一個大學,專業不知道選什麼,看親戚堂哥選的一個專業,我也選了,那個時候沒有張雪峰,而我,走了一條彎路。窮人總是在小事上摳摳搜搜,大事上稀裡糊塗。
由于不是一個名校,我和很多人一樣不想談論大學,我無數次夢到我在高考,我夢到我複讀,我畢業很多年後還是做夢重新考了一個好大學,有一個好的人生,何其可笑。我的對照組她大學讀了師範,因為免費,她家裡條件不太好,我畢業那年家裡變故早早出來打工,她保研了,我後來開始上班月薪5000,加班到10點,過了3年,她畢業了,後來的消息是她去上海了,年薪25萬,我想我的每個節點都作為炮灰烘托了主角的存在,然後就是今年,聽母親說她結婚了,跟網上談的男友,男友家境富裕,是外省的,反正聽說嫁的挺好,那天剛好是國慶假期,我回來給外公祭拜,我有時候能理解小說裡面的惡毒反派,被一個人時刻對比,能不發瘋麼,慶幸我很鹹魚,很多年我前我嫉妒她讨厭她,後來遇到更多更好更優秀的人,原來以前閃耀的星星在宇宙裡也如此暗淡,有富二代,有家境富裕的嬌嬌女,有小學畢業不停奮鬥成為生産經理的女領導,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我的二本學生》文中這樣寫道,舉個例子,盡管在和年輕人的交流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受到他們和祖輩之間的深厚感情,但隻有目睹文瑜給奶奶剪指甲的一幕,目睹何健站在爺爺墳前的鄭重和追念,目睹章韬外婆慈愛溫柔地注視眼前健康黝黑的外孫,目睹境軍扶着中風的爺爺在寬闊而簡陋的客廳走來走去,我才清晰地意識到,相比課堂的粗疏,在他們的生命成長中,隐匿了很多我看不見的場景。在關于代際的叙述中,我切切實實感受到,這些并未瓦解的家庭結構所留存的傳統人倫,事實上正是作為生命中的“真正之重”,進入到我講台下年輕人的情感結構中。憑直覺,我甚至可以判斷,廖文瑜、何健、黎章韬、何境軍,之所以更有立足社會的勇氣,正來源于他們和父輩及祖輩深刻的情感鍊接。在别人眼中,他們統稱為“懂事的人”,在我眼中,他們是一群内心柔軟、情感豐沛、充盈責任感而不乏力量的人。我在課堂的駐留和觀察中,無法從同質化的教育要素裡,發現他們情感教育完成的具體路徑,也說不清他們和其他孩子差異的原因,但回到他們的出生地,回到他們的村莊和親人身邊,一些被遮蔽的圖景便會浮出水面。我想,這也是本書中,除了觀照學生的求學和就業層面,我更為側重叙述村莊的變遷、父母的生計、和祖輩的關系、家庭模式甚至同齡人分野的原因。隻有還原到這些具體層面,我才能清晰地看到,“背後的村莊”作為生命的原點,怎樣成為年輕人“社會化”的發端;才能明确感知,滲透在父母生計中的“勞動”,怎樣作為教育資源浸潤孩子們的價值建構;才能進一步确信,祖輩毫無保留的情感滋養,怎樣給孩子們傳遞直面現實的力量和勇氣;也才能看得更清,在龐大的年輕群體中,我的學生,就算隻能來到一所二本院校的課堂,相比更為多數的同齡人,也算得上巨大的突圍和幸運,更幸運的是,他們沒有被現實中無處不在的壓力打敗,終究依仗更為本源的滋養和力量,在喧嚣世界中找到了安放自己的地方。
大年初六的時候,我們全家去給爺爺上墳,奶奶絮絮叨叨說孩子們都回來了,你在下面要照看着他們,保佑他們順遂,無災無難。以前每天能看的人阿,現在隻能在墓碑看您的樣子,墓碑上也刻着我的名字。